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该配方怎么用什么润湿剂可消除雨痕 [打印本页]

作者: saber    时间: 2013-7-12 14:52
标题: 该配方怎么用什么润湿剂可消除雨痕
[attach]50543[/attach],润湿剂目前试了人信、CF-10、X080、TL101、NP-10、PYK-P 104 、996 、2000 、TL100 、、FN265、 A110、 FX365、 FX600、LCN 407、FN211。养护一天,都发现雨痕,请大家分析下,该怎么突破,或者修改配方?coatu_reward
作者: saber    时间: 2013-7-12 16:17
或者谁提供个比较标准的雨痕检测方法    /:dizzy
作者: 9.69    时间: 2013-7-14 14:51
或许不是润湿剂的问题呢?换个角度再试一下。/:^W^
作者: xuexiaohong    时间: 2013-7-15 08:18
本帖最后由 xuexiaohong 于 2013-7-15 08:19 编辑

润湿剂虽说对雨痕有点影响,但不是根本的。
建议你先看看乳液有没有问题,1.先测试乳液的耐水白(MFFT高的稍微加点成膜助剂),刮个膜在玻璃板上,干燥之后浸泡在水中看看原来透明的乳液会不会变白或变蓝。
2.制成色漆,浸泡水,几个小时候拿出来干燥后比较颜色有没有变化,如果颜色变化也说明乳液有点问题,乳液膜形变之后恢复性不够好。
如果两者以上任何一种就最好换乳液了。

如果1OK, 2不行也可以试试用一个疏水的分散剂来试试,提高漆膜的耐水性。
你配方中的5040耐水性不大好,换一个疏水一点的吧,731A,123K试试

作者: engineerhxl    时间: 2013-7-15 14:25
4楼正解,主要是乳液问题。
作者: Phranzyeoh    时间: 2013-7-15 15:14
主要是乳液问题,其次是分散剂问题
作者: saber    时间: 2013-7-15 18:10
xuexiaohong 发表于 2013-7-15 08:18
润湿剂虽说对雨痕有点影响,但不是根本的。
建议你先看看乳液有没有问题,1.先测试乳液的耐水白(MFFT高的 ...

乳液完全没有问题,你说的分散剂是不是换成铵盐的?5027怎么样?731A、123K目前没有这种样品。
作者: xuexiaohong    时间: 2013-7-16 07:55
saber 发表于 2013-7-15 18:10
乳液完全没有问题,你说的分散剂是不是换成铵盐的?5027怎么样?731A、123K目前没有这种样品。

钾盐也还可以吧,不过最好是共聚铵盐类型的,你先试试吧。
乳液最好把上面两个试验都做一下,不然后面做再多也是徒劳,确定乳液没问题再调后面的一些试剂
作者: engineerhxl    时间: 2013-7-16 08:36
saber 发表于 2013-7-15 18:10
乳液完全没有问题,你说的分散剂是不是换成铵盐的?5027怎么样?731A、123K目前没有这种样品。

998A的耐水白很差的,你换成996AD试试
作者: KENDY66    时间: 2013-7-16 10:02
赞成6楼的,乳液和助剂都要考虑选用耐水好的。
作者: 真想火一把    时间: 2013-7-16 15:40
把5040改居5027试试
作者: 飞翔的鱼    时间: 2013-7-18 14:30
楼主的试验目的是啥,就是要对比不同润湿剂在同一配方中耐雨痕的影响吗?还是要做到漆耐雨痕。首先楼主也并不确定雨痕就是来自润湿剂的啊!即便是要试验不同润湿剂,但这方法也恐怕有待探求。我觉得楼主可以先不加润湿剂也试试,是不是也回水痕,加与不加有啥差异不?在雨痕问题上,我个人更觉得乳液占主导性,当然色浆也会影响的。
作者: 蔡敏捷    时间: 2013-7-22 15:47
我这边有抗雨痕的东西小蔡13636479917
作者: 含笑半步颠    时间: 2013-7-23 08:17
4楼在理/:^_^/:^_^
作者: 京蓬雅都    时间: 2013-7-23 09:52
漆膜是不是有光泽,有光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
作者: gailiubo    时间: 2013-7-31 16:31
润湿剂可能有问题吧
作者: jiangshw    时间: 2013-8-1 13:43
应该不是润湿剂的问题
作者: tony182838    时间: 2013-8-2 13:22
看了楼主的配方,主要问题出在纤维素用量太多,加上云母粉与高岭土这两个吸油量较大的粉料综合影响,导致漆膜过于亲水,才产生了雨痕问题。改变润湿剂是没有用的。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