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关于UV薄涂的麻点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法式热吻    时间: 2008-5-27 11:12
标题: 关于UV薄涂的麻点问题
最近遇到的问题,样件是一款汽车导航仪 属于面积较大的喷涂

UV喷涂固含在40%-45%  粘度8秒 膜厚10-12微米  表面有麻点

改善后固含在55%  粘度9秒 也没有改观~~~

差了很多资料~ 看起来这个问题也困扰了很多人~ 欢迎大家讨论~~~~~~
作者: ASP    时间: 2008-5-27 13:07
传说固含55%黏度8秒会好些:lol

试试咯
作者: Jeric    时间: 2008-5-27 15:25
麻点问题是很麻烦,选择润湿性好的树脂试试吧,或者喷厚点
作者: wyj7506    时间: 2008-5-27 15:39
助剂调整过吗?
作者: 法式热吻    时间: 2008-5-27 16:58
原帖由 ASP 于 2008-5-27 13:07 发表
传说固含55%黏度8秒会好些:lol

试试咯

我觉得固含35-40% 然后粘度9秒,应该会更好。
还有,用润湿比较好的助剂或者树脂也应该可以~~~
作者: Jeric    时间: 2008-5-28 13:25
多用树脂,少用单体,最好别用单体
作者: 甲烷    时间: 2008-5-28 22:39
我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没有办法了
只好喷上线了。黏度要底一些好
作者: ASP    时间: 2008-5-28 22:44
原帖由 法式热吻 于 2008-5-27 08:58 发表

我觉得固含35-40% 然后粘度9秒,应该会更好。
还有,用润湿比较好的助剂或者树脂也应该可以~~~


我的初衷是选更低黏的齐聚体
作者: 阿帕奇    时间: 2008-5-29 15:58
从喷涂角度解决呢?
我看见你在帖子中已经说了,是“大表面积”件,
调整一下扇面,调下喷枪试试呢
作者: Susanyang    时间: 2008-6-2 15:42
看看施工现场清洁吗?:lol :lol :lol
作者: 法式热吻    时间: 2008-6-2 16:36
关键是找不到出现麻点的原因。可以肯定不是因为环境。底漆也是做了修正,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涂料本身的问题了。
有人说是溶解力不够:我调整了溶剂,把之前配方中的甲苯换成了EAC跟MIBK搭配,保证溶解力和挥发速度,结果没有改善。
也有人说是晶析:我搞不清楚结晶体是什么?树脂?单体?还是引发剂?如果是为什么要做高固含?岂不是结晶体会越多? 并且晶析这种说法其实跟溶解力不够也是比较相似的观点。

请大家继续讨论啊~~~~~~
作者: wyj7506    时间: 2008-6-2 19:09
1.找不到原因就一个一个调整,先已现在的配方为基础,一个一个去掉看如何?保留最少最基本的。
2.晶析的查证:先找出你所用的引发剂在所用溶剂中的饱和度,包括所用树脂,可以过滤,也可刮细度。
3.既然薄喷有问题,多厚就没问题了?
4.环境的彻底排除一般要先做出无敏感助剂的配方,保证清洁性,然后再换地方换喷枪。
5.底漆的修正能排除其影响吗?
6.试图用手工的方式制漆膜看如何?
不可能找不到原因。
作者: 晚风夜雨    时间: 2008-6-2 19:45
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的,一般都是在十几个微米的时候最多,刚喷涂的时候可能没有,但是出来UV机后会明显显现,绝对不是环境中的,目前国外的有几个做的比较好,我觉得和体系有关,但是一个一个树脂的试验,一样有此问题。除非降低他的表面流平性和丰满度,才会少很多
作者: jiangxingsheng    时间: 2008-6-3 11:09
标题: 古老话题
UV面或罩光漆麻点问题关键是无法做到完全消除麻点?可以看出你的问题在于你的配方有与工艺不匹配之处.在研究麻点成因首要保证你的实验设计方法的科学性!
作者: 有风    时间: 2008-6-4 11:05
这个问题我比较同意JERIC的说法,我同样也碰到过好多次,一直找不到原因,单油个现象,日系的UV涂料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很低,很少碰到日系涂料出现麻点的,再配方架构上,日系涂料最大的区别就是少用单体,甚至不用,反而添加了一部分非反应性的东西,但一直不知道他们所用的非反应性的东西是什么。。可能就是这部分东西能有效的对基采表面润湿。。或者就是没有用单体的缘故。
作者: jnh0822    时间: 2008-6-5 09:33
恩,我也赞成楼上的观点!!!
作者: qiangpan    时间: 2008-6-13 15:04
固含和膜厚都算是比较平常的指标,应该不易出现麻点,不知道溶剂挥发是否很快,试试把溶剂调慢干点
作者: LILIN    时间: 2008-6-22 19:27
我认为和底漆有很大关系
作者: hzg457594650    时间: 2008-6-24 23:35
标题: 我来参与
其实这种说法很多,有的建议多用HDDA,但是有的说不要用HDDA,有的说HDDA的稀释性好,对润湿性方面会好,有的说加多反而会有麻点,我看过日本的配方,并非楼上所说的尽量不用单体,其实真正日本配方与我们现在的传统配方刚好相反。他们多用单体,少用树脂,你可以深思一下,就会发现里面的原因了,他们的油漆为什么会贵就是因为采用大量的单体所至,你可以试试就明白了。我学到日系的经验就是这点,大概真是与众不同 。还有加入些不参与反应的树脂就是那些纯丙烯酸树脂,可以提高硬度、耐化性,降低内应力,达到固化速度平衡,我希望这点小小的经验能帮到你。
作者: 法式热吻    时间: 2008-6-26 16:43
“他们的油漆为什么会贵就是因为采用大量的单体所至”

你这话我不太赞同,应该说大量单体只会降低成本的吧~~~~~
作者: 法式热吻    时间: 2008-6-26 16:45
原帖由 hzg457594650 于 2008-6-24 23:35 发表
其实这种说法很多,有的建议多用HDDA,但是有的说不要用HDDA,有的说HDDA的稀释性好,对润湿性方面会好,有的说加多反而会有麻点,我看过日本的配方,并非楼上所说的尽量不用单体,其实真正日本配方与我们现在的传统 ...



由此可见,会不会是你搞错了呢? 因为我了解的情况,都说日本人极少或者不用单体的。
作者: qiangpan    时间: 2008-6-27 17:01
支持19楼的观点,日系的UV确实是以单体为主的,不用或用极少的树脂,这样做出来的UV流平不会很好,但是日本客户都可能接受,不像中国的这么高要求。
作者: famer-coco    时间: 2008-7-8 08:41
个人经验:日系、韩系配方以单体居多,树脂偏少,个人感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施工性更好
对于麻点:应该整个配方体系的相容性不好所致
作者: 晚风夜雨    时间: 2008-7-8 11:16
以前我也听说日系的配方很少含有单体,但是最近有朋友说他们的配方大多都是单体,然后含有20份左右非反应性树脂,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麻点的出现,一般日系的配方流平性稍差,而且喷厚膜厚也会出现严重发白的现象,可能就是非反应性树脂内溶剂无法完全消失所致!但是前段时间在客户那里看到一涂料厂的涂料流平效果特好,而且也不会出现麻点,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
作者: 自由人    时间: 2008-7-21 21:51
行业难题呀
作者: 法式热吻    时间: 2008-8-1 16:39
最近我们的客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用我们自己的UV稀释剂时麻点情况比较多,换了另外一家涂料厂的稀释剂麻点情况好了很多。看起来溶剂的影响是挺大的。
作者: zhhp1979    时间: 2008-9-25 20:03
单体加多了是不是会加重咬底漆的,他们是怎么来防止咬底的阿
作者: chemcq    时间: 2008-10-18 07:49
原帖由 hzg457594650 于 2008-6-24 23:35 发表
其实这种说法很多,有的建议多用HDDA,但是有的说不要用HDDA,有的说HDDA的稀释性好,对润湿性方面会好,有的说加多反而会有麻点,我看过日本的配方,并非楼上所说的尽量不用单体,其实真正日本配方与我们现在的传统 ...


学习了,收获不小。
我来说说日系的问题,欢迎拍砖:
单体用的多对流平和麻点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对附着和咬底就不好处理;因为单体多了,收缩就大,附着会变差;采用咬底的单体多了,会引起咬底过度。非反应性树脂是TPA。纯丙是有反应基团的。可以通过纯丙的结构来控制其性能。加入纯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收缩。当然,分子量超大的树脂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作者: feifeidengs    时间: 2008-10-18 09:20
加入丙烯酸树脂是有帮助的,
作者: courage8088    时间: 2008-10-20 10:59
各位高工:
可不可把以上问题总结为以下两个问题:
一、加入单体的作用除了稀释涂料,降低成本以下,主要还有溶涨底材,调节涂料性能的作用
二、涂料粘度高低对流平的影响:
理论上讲:涂层越厚,越易流平;粘度越高,越易流平。
所以我认为日系的配方,还是单体加的少。
当然还是眼见为实。
作者: chemcq    时间: 2008-10-20 21:31
是粘度越低越易流平
作者: HUNTER    时间: 2008-11-25 10:46
听说立大有一款683 PUA型低聚物, 大面积流平性不错, 可以试试. QQ858527678
作者: zsqaaa123    时间: 2008-12-22 14:34
支持19楼,反对20楼。单体加多了,那么固含量就上去了,能加的溶剂就少了,成本自然就贵了。33楼说用6071,个人不建议使用,对6071不熟悉的,用起来会发现有针眼,但是把水调好的话,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麻点问题,建议在配方中加2官的PUA,搭配HDDA,还不行的话,把水也调整下。不知道楼主的配方是怎样的,只能说到这个份上。希望能对楼主有用!
作者: liupeng967551    时间: 2009-1-8 13:36
关于楼主的问题,长兴已经解决了,现在有新的树脂,可以做到5UM的厚度..不太建议用6071来做,如果是成本方面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
作者: ruisen    时间: 2009-1-10 14:48
是什么树脂啊 那么厉害啊
作者: luoweiou    时间: 2009-2-12 13:04
赞成34楼的说法.
作者: awaitzhikui    时间: 2009-2-20 09:40
我弱弱問下,加如非 反應的物質。不參與交聯反應會不會晶體析 出 ??我們公司也 自己做uv,當初加了熱屬性的樹脂(丙烯酸的,為了附著力)。會出現很多麻點。後來就不用了。現在就好多了
作者: 小谭    时间: 2009-2-27 23:57
麻点问题主要因素
个人认为一个是树脂体系凝胶结构决定的表面驱动张力(晶析),一个是稀释剂的挥发梯度和溶解力控制,这2个因素随固化速率的匹配就是决定着麻点出现的状况;如果在膜厚度比较高的前提下,流平越好相当于流平次数越多,一次厚涂相对薄涂就有充足的润湿、干燥时间,树脂之间的互溶性和稀释剂的影响因素减低,对改善麻点现象会提高很多,一般来说固含量高麻点就少;如果要薄涂,必须要在流平时间上做文章才能改善麻点的问题,包括主体树脂的粘度(高官能低粘度)、引发剂的用量(要尽可能少)、稀释剂的挥发速率及用量、表面助剂的选用方面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作者: 暗夜销魂    时间: 2009-2-28 00:14
上述小谭的观点比较全面。其实树脂合成过程中麻点的问题就已经存在了,工程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当然,仔细比较之后会发现,很多的树脂在这方面会有很大的优势。
在溶剂型体系中,溶剂对树脂的冲击以及过度稀释(固含低到某个临界点时),麻点就会增加。
作者: 醒悟    时间: 2009-2-28 20:18
楼主遇到的应该还是几年前的问题
你所说的膜厚也根本就不是薄涂,一般 的手机喷涂也就那个厚度差不多
作者: huangjoe    时间: 2009-3-5 21:19
楼主,请问涂料有滤过吗?试试看过滤看看。
作者: 小谭    时间: 2009-3-5 21:38
凝胶(晶析),或是稀释剂的挥发梯度和溶解力因素的麻点出现的状况,是过滤不了了,灰尘也无从过滤的啊!
作者: OSK    时间: 2009-3-6 09:46
我非常贊同26樓&39樓說法!!!:):)
若要薄塗時稀釋劑配方肯定要調整!!!
:victory::victory:要考慮揮發梯度及最終稀釋劑與樹脂&單體等之溶解力!!!
作者: polystone    时间: 2009-3-6 11:05
不知道搂主的问题解决没有,在这发表下个人的一家之言。
楼上的意思是,因为单体加多了,粘度低了,稀释剂就用的少了,而且,有的单体不便宜的。
我自己设计配方时,非常注意各方面的搭配的,树脂,单体,助剂,溶剂,都要搭配好,才能对底材润湿好(话说回来,底漆也非常重要的,有时润湿不上去,也与底涂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搭配好了时,就与喷涂也有关系,这种薄涂,我个人的经验是,要把粘度开低点喷,喷雾的压大大点,这样麻点会有好处。

另外,对于麻点,就我个人看发,应该是润湿不好的原因了,因为这种状况,一旦把膜厚上去就ok了。
作者: polystone    时间: 2009-3-6 11:12
还有,就是用强溶剂,快干溶剂,应该对整个体系的溶解能力有帮助,个人觉得应该也有一定的帮助了。

当然了,还是从整理配方上来调整比较好,这样各方面的平衡掌握得好。
作者: rklixiao    时间: 2009-3-9 11:24
本帖最后由 小谭 于 2009-3-10 09:42 编辑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这有UV专用消泡剂,
对各种暗泡麻点消除立竿见影
作者: flyingwind    时间: 2009-3-10 22:20
单体比树脂贵的啊
作者: yinlian    时间: 2009-3-11 14:43
增加单体含量,会有所改善,
作者: AUQQ    时间: 2009-3-17 19:15
第一有没有过滤,第二涂料有没有充分搅拌
作者: Hans    时间: 2009-3-24 12:29
这个问题我比较同意JERIC的说法,我同样也碰到过好多次,一直找不到原因,单油个现象,日系的UV涂料出现这种问题的概率很低,很少碰到日系涂料出现麻点的,再配方架构上,日系涂料最大的区别就是少用单体,甚至不用, ...
有风 发表于 2008-6-4 11:05

奇怪,我用到几个的日系涂料,同样会出现麻点问题。搞得我们不敢再大工件上做真空镀膜了,只好用传统的水镀。
作者: 联从涂料黄工    时间: 2009-3-31 11:25
还是不太清楚,但目前我们用的配方这方面的现象没有看见过,但两个不同的底漆确实有不同的效果,有的有麻点,有的就没有.还是和底漆也有很大的关系噢
作者: 漆彩时空    时间: 2009-4-9 20:17
这是UV涂料普遍存在的问题 ,还有在辊涂时有辊纹
作者: Hans    时间: 2009-4-10 05:47
关键是找不到出现麻点的原因。可以肯定不是因为环境。底漆也是做了修正,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涂料本身的问题了。
有人说是溶解力不够:我调整了溶剂,把之前配方中的甲苯换成了EAC跟MIBK搭配,保证溶解力和挥发速度, ...
法式热吻 发表于 2008-6-2 16:36

“结晶”这一观点我还是头次看到。如果是因为结晶导致了麻点,那么结晶物质会是光引发剂,因为有些光引发剂在室温下是固体,单独存在时是晶体的,液态的单体和低聚物应不会结晶。
作者: Hans    时间: 2009-4-10 05:54
12# wyj7506
问题是,可能的原因不会仅有这几条,与底材或底漆的匹配可能是原因,可能还有其它原因。
作者: Hans    时间: 2009-4-10 05:57
6# Jeric
多用树脂,少用单体,最好别用单体:
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谢谢!
作者: Hans    时间: 2009-4-10 06:07
15# 有风
有风兄,我用过卡秀、Fujihard等日系UV漆,它们一样有麻点问题。那些非反应性物质,应是流平剂、润湿剂、消泡剂之类的物质。
作者: 小谭    时间: 2009-4-12 15:52
现在麻点问题似乎成了电镀表面UV的通病!很多时候我认为在树脂合成的时候,这问题就已经难避免了。
几乎都有这个问题,不是出现中间亮点(晶析),就是灰尘样白点。
我拿了好几家知名公司的过来喷,结果大同小异,只是有的不太明显,但是都有这问题。
看来从根本上去解释解决这问题,还需要多下功夫。
作者: AAFON96    时间: 2009-4-15 17:13
个人认为是少用单体,组成成份尽可能的少!
作者: xhuaj    时间: 2009-4-17 12:54
个人还是要调整配方中的流平剂和消泡剂, 这个问题我们在5年前就碰到了,那时只喷8-12微米,我们几乎把上述观点都试过,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能与武臧相媲美了。
作者: 无欲有求    时间: 2009-4-19 19:45
那下面两种UV漆配方, 哪种发生麻点的几率大些呢?
1. 光敏樹脂  50%
    活性單體 44%
   光敏劑 5%
   助劑  1%

2. UV丙烯酸酯聚合物  80%
    UV丙烯酯單體 10%
    酯類 10%
   有機硅助劑  0.02%
   固體含量 60%
作者: zuohaoxuan    时间: 2009-5-8 12:36
那最好看看环境
作者: 薛炜良    时间: 2009-5-11 15:19
调整一些助剂试试看,基材的润湿性不太好
作者: hemao520    时间: 2009-5-19 00:28
两种我都试了 ,都不行。。
作者: angelliu520    时间: 2009-5-19 15:30
ESTRON有支产品型号是U-721S,你找来拼在里面用试下,看有没帮助,我用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 guodni    时间: 2009-5-26 22:54
可能跟树脂搭配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多多试验下
作者: leoadds1114    时间: 2009-6-1 12:35
UV 树脂和单体的分子量相对其他涂料树脂而言是小很多的。
日系很多人说是以单体为主,配方里面还有一些非反应性的树脂。我个人认为非反应性的树脂能降低尘点的出现几率。非反应性的树脂分子量肯定比单体大。长链的分子在表面铺展能够掩盖缺陷。
所以我个人建议在UV 配方里面采用一些分子量比较高的UV树脂,市面上应该有这样的产品。
作者: 宇鹏    时间: 2009-6-5 09:57
个人认为是UV涂料对基材的润湿性不好,把涂料表面张力调整试试
作者: leoadds1114    时间: 2009-6-5 11:03
晶析,很有意识的观点啊, 可不可以叫结晶析出呢,是不是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双键交联反应呢? 
这个可能和合成过程中阻聚剂以及合成工艺的控制有关呢? 
作者: bruce361588748    时间: 2009-6-9 10:26
这个问题我觉的是多方面的了,一个是树脂和助剂的润湿,还有就是膜厚,
作者: zxh862127    时间: 2009-6-15 15:39
提高固含,降低黏度.快干和慢干溶剂合理搭配.
作者: zhangabchui    时间: 2009-6-16 22:48
6# Jeric 这个会有所改善.
作者: zhangabchui    时间: 2009-6-16 22:49
“他们的油漆为什么会贵就是因为采用大量的单体所至”

你这话我不太赞同,应该说大量单体只会降低成本的吧~~~~~
法式热吻 发表于 2008-6-26 16:43
 同意...
作者: zhangabchui    时间: 2009-6-16 22:51
其实这种说法很多,有的建议多用HDDA,但是有的说不要用HDDA,有的说HDDA的稀释性好,对润湿性方面会好,有的说加多反而会有麻点,我看过日本的配方,并非楼上所说的尽量不用单体,其实真正日本配方与我们现在的传统 ...
hzg457594650 发表于 2008-6-24 23:35
   HDDA 加多了,表面会出现类似毛玻璃那种表面,特别奇怪,我觉得主要是 HDDA分子量低,光固化会产生大量的热,同时会加速 HDDA挥发.
作者: zhangabchui    时间: 2009-6-16 22:54
关键是找不到出现麻点的原因。可以肯定不是因为环境。底漆也是做了修正,没有问题。那么就是涂料本身的问题了。
有人说是溶解力不够:我调整了溶剂,把之前配方中的甲苯换成了EAC跟MIBK搭配,保证溶解力和挥发速度, ...
法式热吻 发表于 2008-6-2 16:36
  我请教过德国一些公司,这个问题一直是个长期困扰涂料行业的问题.他们觉得是TMPTA HDDA这些稀释剂在合成过程中,会引入极性比较大的残余的单体,跟基体树脂和其他组分极性相差太多,造成的类似相分离的出现.所以 可以适当增加预聚物的含量,降低单体的含量,不知道会不会有所改善.希望能帮到你,希望大家共同提高.
作者: zhangabchui    时间: 2009-6-16 23:05
最近我们的客户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用我们自己的UV稀释剂时麻点情况比较多,换了另外一家涂料厂的稀释剂麻点情况好了很多。看起来溶剂的影响是挺大的。
法式热吻 发表于 2008-8-1 16:39
 我们在实验室不加稀释剂,旋涂的时候,也会出现很明显的麻点,而且转速越高,膜越薄,麻点越多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 zhangabchui    时间: 2009-6-16 23:53
麻点问题主要因素:
个人认为一个是树脂体系凝胶结构决定的表面驱动张力(晶析),一个是稀释剂的挥发梯度和溶解力控制,这2个因素随固化速率的匹配就是决定着麻点出现的状况;如果在膜厚度比较高的前提下,流平越好 ...
小谭 发表于 2009-2-27 23:57
 个人人为,厚涂的缺陷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因为,厚涂把一些缺陷給掩盖了.而薄涂的话,更多的麻点,缺陷则显现出来了.我在实验室,不添加任何稀释剂,1290 TMPTA 混合完毕,然后旋涂,仍然会出现很多麻点缺陷.
作者: chendongping    时间: 2009-6-27 17:24
可能是润湿性不太好
作者: li4971    时间: 2009-7-2 19:28
涂料的润湿性的问题,还有就是涂料的泡引起的
作者: yxjk    时间: 2009-7-2 21:27
单体的成本还是比较便宜的
作者: zhangxingqiao    时间: 2009-7-21 14:19
怎么感觉同样的问题,不同人分析出来差别这么大呢?
作者: y0801u    时间: 2009-7-23 16:28
你们可以用用诺克斯的3361,单体多加点有好处,另再加点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作者: mchou412    时间: 2009-7-23 17:24
问题解决了没有?个人认为还能从uv线体的温度上调节一下,油漆固然重要,施工也同样重要呵.
作者: andrew233    时间: 2009-8-11 19:12
学习中,固含是个问题,但是有的客户要求更薄的涂层5~7μ的,很头痛。
作者: jswanghui    时间: 2009-8-11 23:00
搞了六年施工,我才明白什么叫反弹,即大量的漆雾从工件上反弹回来,如果工件较密封,反弹的漆雾跑不出去,又落回工件表面,将很容易造成颗粒.LZ的问题根源很可能在于涂料的反弹!!!反弹的解决方法可以尝试如下:
1,降代喷涂气压至0.15MPA;
2,使用HVLP或静电喷涂;
3,提高大分子量组份的含量;
4,适当调慢溶剂;
5,加强排风;
6,我再想想
作者: TigerXu    时间: 2009-8-13 13:45
試一下長興的樹脂,據說薄涂6um都沒問題,不知真的假的?!
作者: ctkun2003    时间: 2009-8-27 10:06
据说长兴的作的挺好
之前试过一家日本长的薄涂UV 很稀 不用开油 拿去分析了下 单体含量很高
喷在PC板上咬底很严重
建议试下三井的树脂,搭配的好的话 效果很明显
作者: jtjt0401    时间: 2009-8-28 20:35
是不是长兴的树脂,溶解性不好吧
作者: jxsrqxzh2008    时间: 2009-8-28 21:04
这是一个好贴,众说纷纭,我花了30MIN才看完。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施工环境,施工技术参数,气压等等,比如前面有大侠提出的反弹。
2  整个配方体系的搭配,树脂、单体、非反应性物质等。薄涂我认为还是单体多些比较好,
   如果要加非反应的东西,比如热塑树脂建议用分子量较小的,对底材湿润性比较好,高
   分子量的热塑加入在喷涂时就会产生很多类似气泡样的,过机后留下的只有尘点了。
3  根据配方体系调整溶剂,不一定慢干些就好,快干的就不好,我做过配方中的溶剂用EAC,
   全部用EAC开油,表面效果也很好。
作者: zhaoyuan    时间: 2009-9-9 14:16
HDDA是有降低麻点的效果,事实上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膜厚和助剂上面,我曾做过一个电视机壳上的配方,50的环氧丙烯酸酯,20的HDDA,流平助剂用氟改性的,如EFKA的3600类的,这类助剂相对来说不太会稳泡,里面的溶剂不要太慢干,喷涂固含为60,直接上ABS,客户当时要求固化后膜厚不超过18微米,15微米时不会有麻点,表面流平非常好,接近镜面,至于10~12微米就没有这个数据,现在已经没有做UV这块了,一点浅识,不知道对楼主是否有用
作者: 漆剑    时间: 2009-10-14 13:20
98# jswanghui 嘿嘿   有可能啊  还没注意到有这个问题
作者: zeng    时间: 2009-10-31 13:27
我觉得单体多会好一点
作者: 偷师者    时间: 2009-12-11 21:21
我以为我的自己做的有问题,谁知道是个通病啊?我的经验就是粘度大点,12秒左右,越厚越好,但是好像厚了附著力会有问题~真的学习不少~
作者: PSG-1    时间: 2009-12-21 10:02
个人感觉主要是跟树脂润湿性及溶剂挥发梯度有关。用树脂做到高固低粘的话会有比较好的效果,至于溶剂,跟快干慢干关系不大。
作者: VVJ    时间: 2009-12-29 22:03
12微米不叫薄涂了吧!我们公司7-8微米的我才感觉才有麻点
作者: SUPER    时间: 2010-1-27 09:36
溶劑揮發數度調快點吧!
作者: SUPER    时间: 2010-1-27 09:38
固含量太低也是~盡量作到48-55%較為合適
作者: radjames    时间: 2010-1-28 14:05
个人认为是UV涂料对基材的润湿性不好,把涂料表面张力调整试试
作者: mycoat    时间: 2010-3-2 18:52
我觉得还是和光引发类,溶剂的搭配有关
作者: adds1114leo    时间: 2010-3-5 13:10
个人觉得和润湿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的晶析感觉太玄,呵呵
作者: 裂缝    时间: 2010-3-10 23:02
HDDA,刺激性,腐蚀性太大了用多了不好吧,好几个朋友在夏天遇到客户的操作工人因皮肤溃烂引起索赔的问题,还是注意点的好!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