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转帖]两千多年以前,项羽的大屠杀
[打印本页]
作者:
Free-Jack
时间:
2007-6-17 10:09
标题:
[转帖]两千多年以前,项羽的大屠杀
两千多年前,
20
万秦军降卒一夜之间被项羽的军队坑杀殆尽。历史记载的坑杀之处就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
1912
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此挖掘出累累白骨。如今存在的遗址是一个东西长
400
米
,南北宽
250
米
的土坑。
风蚀雨淋,渐渐颓败,周围生长着青翠的庄稼和白杨。不过,在河南文物分布地图上,并没有对这个遗址的官方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这块土地真的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吗?
残暴的杀戮
《史记
·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
“
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
”
这是公元前
206
年
10
月,收复了六国旧地的项羽,率领大军开始向秦地进发。在这支进攻秦朝大本营的军队里,收编着刚刚投降的
20
万秦兵。当部队行至新安古城安营扎寨时,在军营中流传的
“
小道消息
”
,引发了旷古罕闻的大屠杀。
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告诉记者,距离新安古城百余公里的山西晋城高平西北隅,是秦兵和赵军大战的遗址,那里是秦白起坑杀
40
万赵军的地方。而在相隔
54
年后,新安古城却上演了另外一场惊天悲剧。
只不过这次施暴者是曾经遭受秦兵奴役的六国兵士,他们用同样的方式,把秦军当年的暴虐还给了秦军。
历史学家认为,此次大屠杀的根源,依然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个君王在统一中国后,不惜民力,频繁征调六国劳役建陵墓、筑长城、修驰道,让那些被奴役的人们饱受屈辱。义军的兵士们没有忘记这些屈辱,现在他们有了机会,开始在路上随意虐待秦兵俘虏。
我们无法揣测降兵当时的心态,为了保命,他们或许只有忍辱负重。可是当队伍走到新安古城,眼看马上就要西出函谷关,秦军将士的心情一定非常复杂。
《史记》项羽本纪描述这段历史时说,秦吏卒多窃言曰:
"
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
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他们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秦朝会把他们的父母妻儿全部杀掉。所以抱怨自己的主将是难免的。但是这些悄声的议论,并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
《史记项羽本纪》说:
“
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据说向项羽报告秦兵降卒动态的是九江王黥布,关于这点史书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如果是真的,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料到,这种小道消息,会给
20
万秦军降卒带来如此惨重的杀身大祸。
项羽得到报告后,就跟黥布、蒲将军商议,最后三人拿出意见,认为
“
军队里秦兵众多,如果入关后不听指挥,或者临阵倒戈,那么取胜就非常困难,不如及早杀掉,以免后患
”
。于是,
“
楚军夜间突然动手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
”
悲怆的新安古城
根据史料记载:项羽坑杀
20
万秦军降卒的地方,是新安古城千秋镇,这里是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人们通常所说的位于新安以南的楚坑,也是指的这里。《括地志》说:
"
汉新安县城,即坑秦卒处。
"
同样的说法在《史记项羽本记》中也有记载,说
"
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万于新安城南
"
。新安古城就是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村西李杏湾村。
不过记者从地方史志办公室了解到,彼时的新安,并不是今天那个自隋代重建的新安县城,而是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在此设立的县治。新安古城位于新城东北方向,二十里铺村下石河一带,西距渑池
13
公里
。呈长方形存在的古城遗址,东部边缘大部分被涧水淹没了,考古曾经发现地下夯实的城墙土层,同时存在的,就是那个裸露在地面的、经历过若干风雨的
"
楚坑
"
。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历史早已经历若干次轮回。那座东西长
400
米
,南北宽
250
米
、被称为
"
楚坑
"
的遗址,在二十里铺附近居民的眼里,只是收藏了无数游魂的
“
万人坑
”
,很少有人去考量,两千多年前,它是否真的见证了一场暴虐的屠杀?
坑中挖出大量人骨
今天的
“
楚坑
”
遗址,在当地被称作
“
万人坑
”
。它的南面,是发源于陕县境内的涧河,坑的北面则是土岭和李杏湾村,东西为平地。记者翻阅义马和渑池县志发现,
"
万人坑
"
遗址右面原来还有一座白龙庙和一口八角青石井。
1912
年修建陇海铁路时,它们全部被毁,原貌不复存在。
可是,历史的发现和巧合,往往就在这样的毁坏和重建中生成了。当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李杏湾村施工时,深入地下的铁镐却从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当地的地方志记载,这就是历史上项羽坑杀
20
万秦军降卒的遗址,只是此时军阀混战,遗址并没有得到继续挖掘或保存。
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有关专家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在坑内平整土地时,还常常挖出大量人骨。
如今又是很多年过去了,楚坑虽然风蚀雨淋,其势颓败,而规模却依旧清晰可辨。它完全掩映在高大的白杨和葱绿的麦田当中,同远处几家散落的农家小院一样,守候着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任人如何想象,都无法把它与
20
万秦兵降卒的葬身之地联系起来,拼接出尸骨铁矛、悲叫连天的杀戮年代。
但是,历史毕竟来过。只是,真的有
20
万之众在这里被一夜间杀掉吗?
数字悬疑
《史记
·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
“
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
”
按照史书的说法,
20
万秦军降卒在新安古城被杀似乎是确凿的事实,除了将领章邯、司马欣、董翳
3
人外,其他降卒一律没留。《项羽本纪》透露,
“
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
但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个数字是值得怀疑的。既然项羽让长史欣统领秦兵降卒,就证明秦军已经接受改编,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
“
被裹挟前行
”
。这样以来,让
20
万士兵一夜之间消失,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擅长古代战争史的秦汉专家、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朱绍豪分析说:被杀的秦军降卒可能只是一部分,是跟随章邯投降而中途又想背叛作乱的秦军士兵,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降军通常有一种胆怯心理,缺乏斗争的勇气。当他们的一些伙伴面临杀戮时,根本没人站出来真正反抗。这样以来,投降的秦兵编制被打乱了,这个
20
万建制的部队也就不复存在。
“
另外,也不否认虚报杀敌数字的可能。在古代战争中,有的将军打了胜仗,出于邀功的需要,会故意多报。
”
秦军降卒是如何被坑杀的
关于这一场残暴的杀戮,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要杀数万手持武器的兵士,难度可想而知。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难来临,恐怕没有人会甘心引颈待杀。所以,在坑杀秦兵降卒之前,项羽应该是设计了一套计谋来蒙蔽兵士的。
根据《史记
·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描述的
“
羽诈坑杀
”
,历史研究者推测,降兵必须首先被集中起来,去做一件事,这件事或许就是挖坑。在新安故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里,秦兵降卒被六国的兵士驱逐着挖坑。当然,或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被胜利之军欺负惯了而逆来顺受的秦军降兵,忍气吞声的按照楚军的吩咐,开挖大坑。当大坑开挖到兵士无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监督他们干活的六国士兵,突然变得狰狞起来。无数的长矛铁枪对准坑内的躯体,疯狂的刺杀,鲜血和泥土,哀嚎和悲鸣、求饶和怒骂交织着,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就在我们目光无法企及的地方蔓延开来。
历史无法忘却
杀人如麻的项羽,骨子里始终燃烧着征服的欲望,面对不服气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赋予其兵器,与自己的军队重新来一场厮杀,惟一的方法是让他们彻底灭亡。那些投降的兵士,命运注定是被放逐的,只是他们不会料到,从他乡到他乡,归宿却在坑中。在他们中间,或许有人想过,再往前走一点,就可以穿过崤函故道,回到故里。可惜大祸突降,没有人能够逃脱。
一层层尸骨堆砌、血泪覆盖的秦兵降卒被尘土掩埋之后,那些连绵不断的嚎叫,也在瞬间消失了。时光倏忽千年,项羽及他所
"
制造
"
的楚坑,以及里面所掩藏着杀戮和血腥,都结成了历史的疤痕,供历史学者无穷无尽的寻觅和追踪。
旧时的悲鸣飘渺苍茫,今日的和风平静流淌。原来,没有任何一种气概可以穿越时空长廊,继续影响今天的生活啊,哪怕曾经的腥风血雨。
在无声无息掩映在郊野之中的
“
万人坑
”
遗址上,据说惟一让人心惊的是夜晚偶尔闪现的磷火,那些从腐烂的尸骨中分解出来的气体,总是不经意间悬浮在地面之上,并随着气流淡淡的飘移,公元
759
年,大诗人杜甫途经这里,留下
"
项氏何残忍,秦兵此处坑。愁云终古在,鬼灿至今明
…… "
的诗句。
而今天,几乎不会有人在夜里专门去看那里的磷火。这个早已风平浪静的所在,在刚刚到来的春天里,生长出了鲜艳的桃花,还有碧绿的麦苗、高大的白杨和金色的油菜花。远远近近的村庄,都笼罩在油画般的色泽之中。一瞬间,几乎让人忘却,这里曾经埋藏着让人心惊胆颤的历史。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