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研磨细度 深度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1 00:18
标题:
研磨细度 深度讨论
本帖最后由 Vmihubv 于 2011-2-21 00:35 编辑
此贴以讨论细度确定及其结果所能反应出的问题。关于其它方面的问题也欢迎大家讨论。 1.细度在确定 (我会在二楼附给大家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通常大家都是用刮板法。
2.我自己在生产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用刮板法所确定的结果所带来的一些困扰。所以我在用刮板法确定结果之后再用概率分布来进行二次处理,以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也确定产品的质量与判断一些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讨论 刮板法的不足
重点关注这句话 (检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
“
如有个别颗粒显露于其它 分度线时,则读数与相邻分度线范围内,不得超过三个颗粒”
那如果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颜料有细度分布呈现这样一种情况,在每个细度范围都有二颗粒子,那我们在读数取值的时候,我们要取多少?
也许大家会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我说一个比较趋近于这个极根的情况,假如说你要预分散阶段因为没有分散好。那进入研磨机之后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细度分布会相对不集中。如果出现下面我说的这个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读数记录 .40um 35um 30um 25um 20um 那么平均下来细度为30um ,公司要求的细度 30um.
我相信这个情况很多公司会认为这个细度数值有问题,处理办法是再磨一次。但如果质检人员没有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那后面的结果就有些可怕。
但也有一些质检人员能了解这个,但对于细度的确定标准不清楚,就是要叫跟你板,比如我说一下例子 25um 20um 15um 20um 15um 细度要求是20um以下,但有人会说有个25的啊,这个细度不合格,这真是郁闷啊。 当然这个也要看公司对这方面的要求。
所以我的方法,第一严格按照细度检测标准来读数,而不是随心读,且读出一些非常奇怪的数字。第二要结合概率分布及公司对产品的要求去处理数据与取值,确保产品质理与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关于从概率分布中得到的判定如下,如果其分布很不集中,那么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预分散阶段 投料方法太粗放,没有做到缓慢投料,边投边搅
投
料顺序不对,造成分布不完全。
颜料本质结块(原因很多),分布效果不好。
分散设备与容器不配,造成分散不好。
2.研磨阶段 比如 用单缸循环
操作过程中有改变流量等
所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是可以排除研磨细度分布太宽的问题。
待完善.睡觉啦。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1 00:24
本帖最后由 Vmihubv 于 2011-2-21 00:26 编辑
附上贴 子中提到的细度检测准,还有一些其它问题的说明(共二个文件)
作者:
tank
时间:
2011-2-21 09:28
回复
Vmihubv
的帖子
你看的应该还是老版的国标吧?附上新国标: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1 12:13
本帖最后由 tank 于 2011-2-21 13:12 编辑
回复
tank
的帖子
感谢分享,我仔细看过你附上的新国标。我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确定我们的细度板 OK没有问题,在量程上与最小分度上都没有问题 ,在新国标6.6中讲到的读数标准,以我们这边的情况来看,我有一些不解。标准中讲到5—10个颗粒处上限计量,且也说明了读数精确程度。对于在读数精确度方面比旧国标有进步,不过对于5--10个颗粒处上限计量,这个我们是绝对不行的(看过新国标中图4的例子),比如按照你这个标准读出的是14um(量程为25um),而我们在多次读数时,只有有一到二次在16-18处有三到四个颗粒,那我们的处理结论是16-18um。可能是我们的检测比较的严格,也可能是大家对于标准研读的少,呵呵....
关天标准中讲到的置信度,好久没有用这些概念啦,关于数值处理方面的知识以前用得比较多,只是现在工作中设备都比较简单,慢慢的用得也少啦。
作者:
xbdx6327
时间:
2011-2-21 15:45
在细度检测上要注意清洁度和细度的区别,我们以前的这项检测需同时填上细度和清洁度。而且有的时侯检刚从研磨机上出来的料,温度高,看得也要快才行。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1 17:19
本帖最后由 Vmihubv 于 2011-2-21 17:20 编辑
回复
xbdx6327
的帖子
清洁度?第一听说这个概念,呵呵,可否细讲...
我们一般是取样后加溶剂稀释后,等一会儿就刮板。也有听说看光泽的,我到现在也不太明白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我的附件中有讲到在看细度时的注意事项,还算是比较全的。版主可以下载一看。
作者:
cnlyk
时间:
2011-2-21 19:58
取样后用溶剂稀释不太科学吧,本来已经平衡的体系,遇到溶剂的冲击,颜料粒子会返粗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1 20:05
本帖最后由 Vmihubv 于 2011-2-21 20:06 编辑
回复
cnlyk
的帖子
这个问题我真没有想过,不过好像都是我上面说的那个样子做的,不过也听别人说过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具体就不清楚啦。感谢版主提醒,我下去再找一下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作者:
lpplpp22
时间:
2011-2-22 12:35
新版的国标写的详细了很多,老国标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作者:
wwm1215
时间:
2011-2-25 21:28
对于制备的浓缩浆(或者有触变)在刮细度时会比较稠不好观察细度,取样后用溶剂稀释看细度本人观点认为尚可,至于用溶剂稀释看细度,本来已经平衡的体系,遇到溶剂的冲击,颜料粒子会返粗 ,说明还是色浆分散不太好,做色浆的都知道分散好的一定细度好,细度好的不一定分散好。细度是评判色浆的一种较直接方法,与流板评判比就没那么严格了。
作者:
yupn
时间:
2011-2-26 08:19
回复
xbdx6327
的帖子
俺始终同时测清洁度和细度,清洁度最早是在中华制漆见到过,后来就一直采用,觉得很实用。
国内油漆厂现场大都比较脏,或生产设备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容易引入垃圾脏点,比如空气中灰尘、研磨死角、碎珠子、研磨时物料不均匀(进料细度/粘度/颜料浓度不均匀)等造成细度板上会有异常颗粒点,这些不应算作细度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6 11:51
回复
yupn
的帖子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我做研磨时间不长,碰到过好几次这种问题,你这里提到的概念非常好的表述了这个问题。
有二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1.如果己知研磨中有杂志,且细度在你所在要求的细度之长,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2.如何判定杂专,简单的方法,复杂的方法能不能都讲一讲。
我做过的一个方法是在研磨机出口套上一个目数比较大的过滤布。磨完这次之后就要认真的洗机。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6 11:52
回复
lpplpp22
的帖子
你好像没有太看懂我的贴子要表达的意见.
作者:
Vmihubv
时间:
2011-2-26 12:01
回复
wwm1215
的帖子
我们做的是浓缩浆这种,还有后段研磨。所以在检测细度的时候,取样是浓缩浆。所以不开稀是没有办法刮出细度的,所以必须在开稀,且大量的经验发现,太稀与太浓都不利于观被察细度,我所附的附件中也给出了一些关于如何准确的检测细度的几个意见,可以一阅!
作者:
yupn
时间:
2011-2-28 08:41
杂质颗粒一般比较粗,比细度大得多,不一定连续分布,而
细度一定是连续公布
,有时细度板上面一段有几个点,中间没了或稀少了,下部又开始密集出现,如果是这样,上部出现的颗粒是清洁度而不能算细度,机械地按国标来数点的个数,个人认为不合适。
清洁度测试最早是用宽槽细度板,槽太窄的话好多颗粒看不到,本来就不是连续或者均匀分布的,后来采用刮板纸与刮涂器,膜厚采用75um~100um(湿膜实际只有刮涂器槽深的60%左右,干膜一般不超过30um)即可,采用细度板与刮板纸相结合,很容易区分清洁度与细度。
而且对于大部分客户来讲,清洁度比细度更重要,至少清洁度客户可直接看到,细度要专业仪器测量才知道,太脏的油漆质量不会好到哪去。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