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绝非戏说,刘阿斗: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
[打印本页]
作者:
Free-Jack
时间:
2007-6-17 10:12
标题:
绝非戏说,刘阿斗: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
命运多舛刘阿斗有着一个不幸的童年和传奇色彩的青年时代,小时候多次被父母遗弃,后被人拐卖为奴,展转数千里,历尽坎坷,但胸怀大志的刘阿斗凭借其过人的天资和敏锐的政治头脑,终成帝业,并在全国解放之后全身而退。
阿斗的出生是历史的偶然。建安十二年,甘妹妹在小沛偶遇三国时代著名的平民偶像
-
小备哥,甘妹妹明白要想登上的历史舞台就必须按照当时的
“
潜规则
”
行事,在小备哥的暗示和关怀下,阿斗便应孕而生了。父母的畸形恋爱和当时的混乱年代决定了阿斗的童年将在动荡中渡过。据《三国志
-
后主传》记载
“
备十三年败於长阪,弃妻子走
”
,当曹团长引兵杀到之时,熟读兵法、通晓六韬的小备哥早已掌握
“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
的兵法精髓,立刻溜之大吉,逃往江陵投奔大羽,当然城府极深的小备哥自然明白,在群众的海洋中才是最安全的道理,于是便自编自演了一场
“
刘玄德携民渡江
”
的好戏(《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且说
“
潜规则
”
后的甘妹妹怀抱着阿斗随着难民逃跑,心中甚是不平,本想借助小备哥在历史舞台上有展露头脚的机会,没想到却被小备哥给忽悠了,悲愤交加的甘妹妹将阿斗撩给了同样被潜规则了的糜姝姝,自已
“
披头跣足
”
,竟然暂时精神失常了。被不孕症困绕的糜妹妹本来就对婴儿很敏感,又何况这是情敌与爱人的孩子,早已丧失理智的她,正欲将阿斗投入枯井,却见小龙跃马横枪,出现在面前,不知所施的她忙中出错,将阿斗投到了地上,自己竟跳入了井中。之后,便上演了
“
赵子龙七进七出,单骑救主
”
的著名历史事件。《三国志
-
赵云传》曰
“
云身抱弱子以免
”
,就是对这一事件的总结。
每逢大事件,往往就会出现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这场精彩的历史画面背后,阿斗与生俱来的政治家的天赋却被人弱化了,试想年仅一岁的他面对曹团长的百万大军和战场上的刀光血影,却安然镇定,不哭不闹,不拉不尿,竟酣然入睡。这绝非常人可比,绝对是领袖的风范。
但命运常与有志青年开玩笑,肩负历史重任的阿斗注定将面对历史对它的一次次考验。长板坡事件后,阿斗随父茁壮成长了几年,好景不长,可恶的曹团长又一次引兵杀到,刘导依然一招致敌,走为上计,
“
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
”
(《三国志
-
后主传》)
阿斗同学再次被亲人遗弃。但此时的阿斗已非当年襁褓中的阿斗,五岁的阿斗已具备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小英雄阿斗混乱中孤身随流民四处避难,辗转大半个中国,最终落户汉中,但必竟阿斗少不更事,再加上身处
“
乱世出恶人
”
的年代,可叹一代帝胄就此流落民间,为人奴隶,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的阿斗,饭量大又力气小,
“
性价比
”
较低,几经转卖,由此饱尝到人世间的冷暖,但通过几年的打拼,最终在一户好人家稳定了上来,长大后靠自己的双手终于成家立业。《魏略》中也将他这一段经历记录了下来:
“
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
”
“
人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胸怀绵绣的阿斗苦苦等待着机会。正所谓
“
给我一个支点,我便能撬动地球
”
,机会终于出现了。大器晚成的小备哥取荆州、攻汉中、夺益州成就帝业,便派一个姓简的老部下到汉中做官,阿斗小时候与老简相熟,于是跑去与之相认。《魏略》中是这样记载这一段的:
“
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
”
此时,小备哥也正在苦恼,他虽然一路走来一路情,但动辄就
“
弃妻子逃
”
的做战方计,使他至今身边无子,一听到老简的汇报,高兴万分,《三国志
-
后主传》上记载
“
备乃立以为太子
”
。称帝后的小备哥老景不长,三年后便
OVER
了,阿斗顺利继位。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阿斗是唯一一位奴隶出身的皇帝,这决定了其洞察世事的深度和人情练达的风格异于常人。
俗话说
“
火车跑的快,全靠火头带
”
。倾举国之兵发动荑陵之战后,刘老爸将蜀汉的精兵良将已损失殆尽,孙刘联盟的政治基础业已不复存在。阿斗即位第一年,外有曹团长与孙司令的虎视眈眈,内有豪强叛乱等不合谐因素,
“
几牂牁太守硃褒拥郡反,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
(《三国志
-
后主传》)。此时此刻,蜀汉就此灭亡也是顺应天意、顺理成章的事。马克思曾说过
“
英雄人物能够延缓历史的进程
”
,阿斗就是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站了出来,
“
揽大厦于将倾
”
。但悲苦的童年经历,使得阿斗做人比较低调,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的道家治国态度,更使得后人很难对他有深刻的理解,更有甚者对其加以诽谤和恶意中伤。但政绩说明一切问题,继位第二年
“
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
,第三年遣亮叔叔
“
南征四群,四群皆平
”
。同时,外事活动也空前繁荣,初次北伐时
“
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馀人诣受节度
”
(《诸葛亮集》),可见,短短五年,君臣们通过奋斗,不但恢复原气而且国力空前强盛。
阿斗也是一位知人才、重人才、善用人才的领袖。继位之初,阿斗便谓亮叔叔曰:
“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
(《魏略》)。同时,
“
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
(《三国志
-
诸葛亮传》)。这就明确表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政务由丞相负责管理。应该说刘阿斗探索性的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先进政治理念。历史上人人都知道有个无所不能的诸葛亮和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但如果没有阿斗有容乃大的帝王胸怀,恐怕历史会少了一个诸葛亮,多了一个岳飞吧?
阿斗更是一位能够掌控大局的仁慈君主。其在位
41
年,大赦就有十余次,特别是后期阿斗亲政后几乎年年有大赦,这在历代帝王至少是三国时期的君主中是少见的。还有一点被人乎视的是,其掌控政权的能力。继位之初,交政亮亮叔,亮亮叔死后由大司马蒋琬管理政务,蒋琬死后,阿斗见无称心之人,
“
禅乃自摄国事
”
(《魏略》)。再次纵观历代帝王,如果没有超强的掌控能力,有几人能像阿斗这样对人才知人善任、对权力收放自如的哪?
阿斗还是一位顺应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祖国统一作出卓越贡献、能屈能伸的真英雄。
“
姜维复率众出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
”
(《三国志
-
后主传》)此时,蜀汉的主力已不复存在,阿斗已明白自己无法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正所谓
“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自非通明智达,何以见王者之义乎!
”
(《汉晋春秋》),也许在当时,世上只有阿斗明白,统一全国才是历史的潮流。终于,阿斗不顾左右的反对,率众起义了。于是,
“
官府努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
”
(《三国志
-
后主传》),数百万四川、陕西人民就此得以保全,依然过着祥和的生活。后来,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大批流民逃到蜀地,这也从侧面说明蜀地阿斗时代的的安定,可阿斗一人却背上了昏君的骂名。阿斗才是
“
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
的真英雄。而《汉晋春秋》中记载的
“
乐不思蜀
”
的故事更是对阿斗的重大曲解,阿斗童年时就走遍中国,蜀地不过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一颗志在统一的心又怎么停留在某个地方哪?当看到全国得以解放,实现统一,他又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哪?
本想戏说一把阿斗,可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渐渐的被阿斗所感动。当抛开一切传统形象去看待历史时,才发现阿斗的确是位个性鲜明的君主。
“
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
这应该是对他在位政绩的客观评价吧?而
“
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
这样的评价,多少有些以成败论英雄、落井下石的感觉。
作者:
Free-Jack
时间:
2007-6-17 10:12
标题:
回复:绝非戏说,刘阿斗: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的,为了小说的需要,曲解/修改了很多历史细节,比如:
1,华雄是孙坚杀的,不是关羽;
2,赤壁之战的主谋(首功)、羽扇纶巾等应该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3,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
4,鞭打督邮的不是张飞,是刘备;
......(待续)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