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一)
(二) 耐沾污性 编制说明里提供了耐沾污性的验证试验数据: 前23个是由11个单位提供的样品,后5个是由常州涂料院制作的样品。从这些数据分析: 1) 老灰常温测试结果,全国各地23个样品的耐沾污结果平均值为4.63。有那么好吗?建议与几个检测站历年数据对比一下。使用的老灰,是2011年下半年出售的灰,还是2011年上半年之前的灰? 2) 为什么常州院5个样品的结果数据比全国各地23个数据要高约45%~60%(包括老灰和新灰)?是不是11个单位送的23个样品都是顶级产品,是否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是同时测试的吗? 3) 前23个样品,老灰方法和新灰常温方法测试结果100%为优等品,新灰高温方法除2个样品外也都达到优等品指标,优等品率为91.3%。这样高的优等品率失去了验证的代表性。后五个样品,老灰方法全部是优等品,新灰常温方法40%为优等品,新灰高温方法只有20%为优等品。内墙的最好。 4) 前23个样品中一些样品都在新灰常温测试时第二循环时数值最高,第三循环起的数据明显降低,如面2、面4、面5、面7等。能解释原理吗?后五个样品基本正常递升。 这次GB/T9755修改主要是新灰替代了老灰,增加了高温烘干法替代常温干燥法。 不考虑人工耐沾污测试与天然的实际情况相关性如何,仅评价人工测试耐沾污方法,一直误差较大。分析原因可以是污染源,污染源的涂刷方法,水冲的方式,水的温度等多方面引起。【2】 关于污染源,GB/T 9780正在修订中。这次验证试验使用的“新灰”究竟与老灰有什么差别,编制说明没有说明。之前使用的统一销售的配制灰,用于涂料耐沾污测试中误差很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虽然GB/T 9780-2005 《建筑涂料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在把粉煤灰改为配制灰时,对配制灰规格(细度,烧失量,密度。比表面积。反射系数)作了明确严格的规定,写入标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严格规定的配制灰,批与批之间对涂膜的沾污程度仍有较大的差异。2011年下半年买来的配制灰与2011年上半年之前的配制灰相比,耐沾污性测试结果普遍低6~8个百分点(包括一些政府认可的检测机构的结果都是这样)。所以污染源的恒定是最重要的。从国外许多标准来看,这种标准污染源的成分,必须公开,写入标准中,以便使用者监督,检查(例如ASTM D2486标准中把该测试方法中使用的研磨介质的8种原料的名称、规格和配比清楚明白地写入标准正文)。 尽管科莱恩等公司的将污染物悬浮液浇淋到试板上而后干燥的方法与天然曝晒的情况相关性比较差(与GB/T 9780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都没有设置人工加速测试涂膜耐沾污性指标),但是如果我国的标准中一时还无法接受去掉这个指标,那么科莱恩,赛拉尼斯等公司的这种测试方法,至少在污染源,对涂膜的污染方法,水冲的方式,水的温度控制等诸方面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比现行的GB/T 9780要精确。《编制说明》里提到了“通过对所有这些方法进行比较,觉得最可行的还是修订后的GB/T 9780中的外墙刷涂方法”。没有看到对科莱恩等公司的测试方法不可行的理由分析。这次《编制说明》提供的数据(如前23个数据与后5个数据之间巨大的差异)显示目前的GB/T 9780方法在重复性等方面误差是很大的。 现在决定采用高温新灰方法。按照验证试验的前23个样品数据,耐沾污性能的优等品率太高了。按照常州涂料院制作的5个样品的结果,优等品、一等品率仅20%,太低了。 将这样的28个样品的数据合起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原因在前面已经分析了。我想GB/T 9755标准修订工作组的成员,只要认真审核,一定会同意这个分析的。 国际标准和所有国外先进国家标准都没有人工加速测试涂膜耐沾污性的方法标准。我国首创的的涂膜耐沾污人工加速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合理性、与天然环境条件下的关联性,都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