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粘 塑料薄膜或透明纸印刷后印迹有干燥的假象,但在印好卷筒或制袋后的存放时期又出现背面粘脏的现象。严重时印件之间撕不开,图文墨层移染,造成产品报废。这种现象在高温季节更易发生,但高温不是造成回粘的惟一原因,它还与塑料、油墨、溶剂、风量、光照、速度等一系列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凹印油墨中的溶剂在印刷后未能得到彻底挥发。 (1)塑料薄膜印刷是通过溶剂蒸发使油墨干燥的。其挥发速度是决定墨层干燥情况和影响印刷质量的重要因素。溶剂挥发得愈慢,则版子的再现性良好,印刷品色泽愈美观,但容易粘连;反之,会产生印迹发白等观象。因此,选择适当挥发速度的溶剂,是塑料薄膜凹版印刷的关键。在连续套色印刷中,薄膜在两印刷工位之间运行时间内,溶剂必须全部挥发完,否则,在下一个工位印刷时,就会粘辊。 (2)薄膜印刷后,油墨中的有机溶剂在干燥系统中未得到彻底挥发,薄膜收卷后仍有余热,给残留在墨层中的溶剂,带来继续挥发的条件,而形成粘连。 (3)高温潮湿李节,印刷后薄膜收卷过紧或受压。 对策: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不仅取决于溶剂的沸点,蒸气压、蒸气潜热等,还取决于操作环境的温度、湿度、风量、溶质和墨层厚薄等条件。因此,应根据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在一般温度下,如墨层干得过快,应加入挥发慢的溶剂(如沪产74-92型塑料薄膜慢干稀薄剂);反之,则加入挥发快的溶剂(如74-91塑料薄膜快干稀薄剂)。也可用二甲苯、乙醇和异丙醇混合溶剂来稀释(三种溶剂各以1/3比例混合,使用单一溶剂不如混合溶剂好)。如觉干燥太快,可适量用一点丁醇来代著部分乙醇(丁醇有增加墨色光泽的作用)。但千万要注意加入量要适当,以免影响印件的干燥。 塑料薄膜凹版印刷用的溶剂,以醇类为主,配以苯类。醇类多用乙醇、异丙醇,苯类多用甲苯、二甲苯。由于硝化纤维的需要,也要加入酯类,如醋酸乙酯、醋酸丁酯。 总之,力求油墨中的有机溶剂在收卷之前得到彻底挥发。适当减慢车速,加大风量。薄膜印刷后,松散地收放在铁丝编织筐内,使墨层得以继续通风干燥,固化后再行分切、制袋、薄膜印刷制袋后,经包扎,竖放在纸箱内,减少膜表面之间的压力。 2.塑料凹印油墨墨性不良。某些塑料凹印油墨中的连结料熔点低,在操作环境温度高、相对湿度大的情况下,容易粘连。 对策:①在条件允许时,操作车间安装空调器,将窒温控制任18℃~20℃ 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②更换墨性好的油墨。 3.塑料膜薄印刷包装适性不良。原因:①非包装用树脂加工而成的塑料薄膜;②树脂中的开口剂不足。对策:更换塑料薄膜。 4.静电影响:原因:塑料薄膜产生静电,形成薄膜之间互相粘连。对策:在塑料中添加抗静电刺。 二、套色精度差 塑料薄膜套色不准有下列几种原因: 1.纵方向(运方方向)印刷套准变动。 (1)薄膜牵引时张力变动。原因:开卷装置的卷筒制动器的调制不当;卷筒料过多,或成筒料直径过大;三根辊速度设置不当;三根辊表面的表面摩擦力下降;复卷机的张力变动。对策:检查调整各控制装置。 (2)印版滚筒的径差不良原因:制版时径差增长量不准。对策:测量径差(方法:参见制版部分)。 (3)规矩线异常。原因:浓(密)度不足,印刷偏移等。对策:调整光电管的感度,人工排除印版糊版等弊端。 (4)印版滚筒的直径较小。原因:较小的辊径套印精度难以控制。对策:如印袋长度较短,可采用拼版法,即一块印辊上印两个以上的袋子。 2.横向套准装署不稳定。原因:(1)薄膜一边松弛,导膜辊平行不良;(2)印刷压力左右不均匀;(3)印版滚筒、压印滚筒形成锥度;(4)薄膜张力变动等,形成薄膜左右摆动。对策:对各要素逐一检查调整,如横向套准装置松动时则进行修理。 三、印刷牢度不良 塑料薄膜印刷牢度不良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聚烯烃薄膜电晕处理不良。对策:检测PE、PP表面张力是否达到40 达因/cm以上。 2.里印油墨与被印材料亲和性不良。混合溶剂配比不良。对策:调换油墨,调整溶剂配比。 3.印刷车间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大。对策:尽量将车间的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但不能太低,低于 40%时,易产生静电。窒温最好控制在 18℃~23℃为最佳,并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流通。 4.塑料薄膜本身印刷造性极差,经电晕处理后仍不合要求。对策:更换被印材料。 四、图案尺寸移位 1.印刷时,纵向图案尺寸收缩。原因:收缩余量不足。印刷时由于塑料薄膜张力与加热干燥的影响,薄膜的纵向尺寸比印刷图文的收缩量大。对策:制版时要适当的留有收缩量的尺寸;把薄膜张力到最低。 2.印刷时,纵向方向的图案尺寸伸长。原因:凹版尺寸对收缩余量留得过多。对策:增加薄膜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