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粘性知识无缝传递

[复制链接]

39

主题

4378

帖子

25

专家分

涂料人三段

永远的色狼

Rank: 3Rank: 3

专家分
25 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8 16:0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峻 
  粘性知识实际上决定着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企业应该克服“粘性知识”的共享障碍,通过建立合理的共享机制和组织机构,提高基层员工共享知识的积极性,加速企业内各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转移。
  粘性知识是指通常以经验的形式保存于基层员工的头脑中,具有相当价值的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的来源和产生是由于知识主体的保护,知识受体的接受能力差,知识信息模糊,知识吸纳、转移、分享以及生成新知识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阻滞和缓慢所造成的。
  粘性知识的特点是:深植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难以编码及沟通;属技巧性的、由情景限定的、个人独自体验但“知而不能言”的;高度个人化、难以被规范,其分享与传承只能源于需求者对粘性知识拥有者的模仿,或双方之间的共同探讨、交流与实践。
“粘性知识”对基层组织的重要性
  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粘性知识实际上决定着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赢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用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精确、正式地表述一般的知识经验,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如企业部门的设施、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这些知识经验的获得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已经没有困难或者不存在太大的差异性。而在企业市场竞争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知识经验越具内部粘性化,则它们就越难以被其竞争者所成功模仿,这也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
  “每当积累的经验翻一倍,相同产量的增值成本将下降20%~30%”。在任何一个企业中,资本增值的直接创造者是基层组织、基层人员。要提高基层组织、基层人员的资源创造力,最重要的手段是减少甚至打破粘性知识对知识经验的传承与发展的限制与束缚。知识只有通过挖掘、整理、相互交流、学习、分享才能得到发展,分享覆盖范围越广,其利用、增值的效果越好。对于基层人员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足与自我发展。
“粘性知识”的共享障碍
  在当前企业中进行知识挖掘、整理和分享,不仅仅要挖掘、整理和分享知识的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需要挖掘、整理、分享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分享,促进“粘性知识”的传递和思维碰撞,加速知识的成熟,提高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效率。
  知识提供方对于“粘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因为“粘性知识”的价值体现在个人身上,能够改进个人的工作效率,增加相同投入下的产出,提高个人的收入,对于员工个人来说,分享之后的知识就不再被他个人所独有。中国有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粘性知识拥有者出于对所有权、特权地位、优势地位等的考虑,不会主动传播知识,特别是当他的知识来之不易,而又能给他带来经济或社会收益的时候更是如此。为了保护个人利益,粘性知识拥有者往往限制知识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或控制知识的传播与分享。因此,企业的大量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难以转化为系统有序的知识,难以为他人所分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
  “粘性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的传播范围非常有限,且往往很难从书本上直接得到,只有在实际工作的直接接触中才能获得。在传统的机构设置下,每个人的工作被组织限定在狭窄的范围里,按照管理者的安排进行工作,企业的制度越完善,员工的工作就越机械化、越细化,其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能被超越,对于粘性知识的分享造成很大障碍。
  信用体系缺乏也是粘性知识分享困难的原因之一。粘性知识的挖掘、整理和分享必须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一般而言,知识接受者不情愿被动地接纳来自外部的知识。在使用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激励将导致接受者产生故意拖延、被动应付、虚假接受、暗地破坏或公然反抗等行为。知识接受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吸收能力,将制约企业内各部门对相关知识的吸收,知识转移初始困难将会成为中止知识转移与分享的借口。
“粘性知识”的分享方法
1.建立挖掘、整理和分享“粘性知识”的机制。
(1)创建有利于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知识分享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要注意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团队交流学习等活动将学习内化为组织的经常性行为。营造一种知识分享的企业理念,使员工能主动将自己的隐形知识贡献出来,并加以数字化,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分享的企业知识资产。
(2)创建有利于知识分享的信息平台。有利于知识分享的信息平台应该让需要获得知识的员工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例如一个新进的技术人员,他能够在这个信息平台上知道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需要了解什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都可以分别在什么地方或者通过什么手段获得。
  所以,企业要注意将日常业务运作中大量的信息资料,诸如信函、备忘录、工作计划、总结、客户资料、市场需求信息、竞争资料、员工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得到的学习资料等进行合理组织,分类保存。企业可以通过图书馆、内部刊物、网络、定时召开通报会等渠道建立企业知识平台。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如在线学习活动、集体学习活动、信息交换会议、专题会议制度、技巧讨论、电子论坛、各种形式的会议等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来帮助员工交换实践体会。
(3)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团队促进知识分享。非正式团队成员间具有相似的知识背景和共同的兴趣议题,因此非正式团队比正式团队具有更强的可沟通性。企业可通过组织一些非正式、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如联欢、郊游、茶话会等,增加成员间思想接触和碰撞的机会,达到推动知识挖掘、分享的效果。
2.构建相应的组织结构。
(1)加速知识拥有者的内部流动。分享粘性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使知识拥有者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从组织结构上说,构建扁平的组织结构或者组建项目工作团队,使有经验的员工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采购等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不断地轮换,能够促使不同员工个体和群体的“粘性知识”在企业不同部门扩散,带动“粘性知识”在企业不同部门之间扩散和分享,使拥有知识的员工能够辐射更多的群体和后来者,最终形成企业层次的“粘性知识”。
(2)由专人、专职部门负责“粘性知识”挖掘、整理和分享。建立由知识主管领导负责的知识管理部门,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效益,创造一个促进学习、积累和信息分享的环境,完成知识的搜集、整理、更新等知识管理的具体活动,监督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指导员工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
3.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提高知识分享的积极性。
  员工之所以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知识,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企业应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对那些贡献出“粘性知识”的个人、团体、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以促进粘性知识的流动与分享。企业应不仅仅着重于调整薪资、职位以及提供工作保障等,还应注重如何激励员工内在的荣誉感、成就感以及帮助他们得到同事的肯定,并且不给予那些对知识管理不力的员工晋升职务。企业还可以通过知识合同、知识专利对具有独创性的“粘性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顺利的交易,从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调动员工向他人提供知识的积极性。
4.建立知识保护机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知识保护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关协议,用法律、标准和制度等强制形式保护企业的核心知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狼之本色是杀戮和吃肉,男人本性就好色。更甚这,那个男人不好色,那个男人不爱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众涂料网 ( 沪ICP备11020344号-1 )

GMT+8, 2025-7-6 15:48 , Processed in 0.0827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