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醋酸正丁酯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强烈的香蕉气味,是我国GB2760-86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香料,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涂料与医药工业中作溶剂、萃取剂等,用途广泛[1、2]。 其传统制备多以浓硫酸为催化剂,由冰醋酸和正丁醇酯化而得。而该法副反应较多,容易产生焦质,不易提纯,对设备腐蚀严重,也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除硫酸法外还可以采用固体超强酸法制备,而一般常见的固体超强酸法使用大量高毒性的苯或甲苯为带水剂,且用量较大,同样也对人与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的方法,则是通过制备的固体超强酸Fe2O3/SO42-作为催化剂[3、4],用无毒的无水氯化钙为反应吸水剂取代高毒性的苯,避免污染环境。由此获得满意的催化合成效果。
2 实验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Agilent 6890气相色谱仪、Nexus470红外光谱仪、阿贝折光仪、高温电炉、回流装置、蒸馏装置。
冰醋酸、正丁醇、六水三氯化铁、碳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无水氯化钙等(均为市售分析纯级试剂)。
2.2 实验步骤
2.2.1 Fe2O3/SO42-固体超强酸的制备
按照1:5(摩尔比)将固体FeCl3·6H2O和(NH4)HCO3在研钵中混合,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研磨20 min后,转移到坩埚,放入高温电炉,在400。C温度下焙烧1 h,冷却后研磨成粉末,用1.0mol/L的(NH4)2SO4浸泡48h,调节一定的PH值,过滤后在500℃下活化1 h,冷却后研磨至100目,取样测定,证明为超强酸,置干燥器中待用。
2.2.2 酯化
在烧瓶中加入正丁醇、冰醋酸、 Fe2O3/SO42-固体超强酸和无水氯化钙,放入磁力搅拌器搅拌加热,回流,等反应结束后,取清夜于分液漏斗,依次用饱和碳酸钠和饱和食盐水溶液洗涤,用无水碳酸钾干燥后蒸馏,收集125~127℃的馏分,测定反应起始和反应结束后的醋酸的量,计算酯化率。
酯化率(%)=[1-(应结束冰醋酸的量)/(反应起始冰醋酸的量)]×100%
3 结果与讨论
3.1 酸醇物质量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固定冰醋酸用量为0.1mol(约5.7ml),超强酸为2克,无水氯化钙为3.5克,回流120min,改变正丁醇用量,进行反应,结果见表1。
表1 酸醇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冰醋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1.5时,酯化率最高。 3.2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固定冰醋酸用量为0.1mol(约5.7ml),冰醋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1.5,固体超强酸为2克,无水氯化钙为3.5克,改变回流时间,结果见表2
表2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反应时间120min,酯化率达到最高,而当反应时间超过120 min
后,酯化率变化不大。由此适合的反应时间为120 min。
3.3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固定冰醋酸用量为0.1mol(约5.7ml),冰醋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1.5,反应时间为120 min,无水氯化钙为3.5克,改变超强酸催化剂用量,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由表3 可知,当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用量为2克,酯化率最高。
3.4 无水氯化钙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固定冰醋酸用量为0.1mol(约5.7ml),冰醋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1.5,超强酸催化剂用量为2克,反应时间为120min,改变无水氯化钙用量进行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无水氯化钙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无水氯化钙用量为3克,酯化率最高,超过此用量酯化率逐步下降,适宜的无水氯化钙用量为3克。
3.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对酯化率的影响
实验结束后将催化剂洗干净,在500℃温度下活化0.5小时,冷却研磨至100目。固定冰醋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1.5,无水氯化钙用量为3克,反应时间120min。加入重新活化的超强酸2克,重复使用实验5次,酯化率仍可以达到93%。通过检验证明,超强酸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4 产品分析
实验合成所得的产品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水果香味,经过气相色谱仪检测(见图1),换算得到产品纯度为98.2%;经阿贝折光仪测定,该产品的折光率nD20 =1.3950,与文献值[1]相符;对产品进行红外光谱测定(见图2),其谱图与标准谱图一致。证明该产品为醋酸正丁酯,其纯度高,副产品少。

图1 产品的气相色谱图

图2 产品红外光谱图
5 结论
以本文方法制备的Fe2O3/SO42-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采用无水氯化钙作为为吸水剂,催化合成醋酸正丁酯最佳反应条件:冰醋酸与正丁醇摩尔比为1:1.5,无水氯化钙用量为3克,回流时间为120min,酯化率可以达到95.6%。本方法克服了硫酸法腐蚀设备,污染环境的缺点,也克服了固体超强酸法使用有毒带水剂的弊端,开创了醋酸正丁酯的绿色化合成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克勋.精细有机化工原料及中间体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1-319.
[2]《常用化学手册》编写组.常用化学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3]刘小军,于广锁,王亦飞,等.SO42- /MXOY型无机固体超强酸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1,9(6):35-40.
[4]田部浩三等著,郑禄彬等译.新固体酸和碱及其催化作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