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字的神秘暗示 [转贴] ——向文学女青年推荐

[复制链接]

0

主题

442

帖子

31

专家分

涂料人二段

一届草民

Rank: 2

专家分
31 分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1 19:2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收到一封情书。
情书的最后,他特别强调:如果答应我,就打电话告诉我;如果拒绝我,请写信告诉我。
我向来都是以不予回应来表示拒绝的。在我看来,拒绝感情唯一的理由就是不喜欢。一些女孩子常用的“性格不合、未来不确定、先做朋友.....”,都是更加伤人的借口。所以我从来都不习惯在拒绝时还给个理由先。
但他不同。我父亲和他父亲是多年的好友,我与他也一直兄妹相称。所以对他,我不能像对别人一样的置之不理。于是,我回了信给他。无非是告诉他,他信中细述的两年来对我的微妙的感情变化,于我并未有过。
他很快回信,内容让我颇感意外。他说:第一次读你的文字,竟意外地看到了另一个你。我原本是喜欢极了你跟我一起时的活泼、任性甚至恨不得骑到我头上的顽皮,而信中的你竟然温柔细腻地让我更加割舍不下。.....,你把我弄糊涂了,哪一个才是真的你?

扯远了,终于绕到重点。——哪一个才是真的我?我们的文字距离我们的心灵究竟有多远?生活中的我们和文字中的我们,哪一个更接近我们真实的灵魂?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种神秘兮兮的暗示意义——对于文字作者的性格、性情、心情......的暗示。反正我是有感觉的。
就拿这个论坛来说吧。呆得久了、看一些帖子看得多了,我会很没道理地给其中的一些人在脑海里画一幅模糊的像。
很可笑吧?当今天我终于尝试,将一直以来萦绕在脑海中的模糊用文字清晰的时候,我都对自己这些没来由的感觉和煞有介事的描述,深感意外和可笑。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子描述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子的描述跟他们的性格气质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会对论坛上的一些文字背后的人有很多想象和猜测;我也不知道读相同的文字,每个人的感觉会是怎样的不同,我只知道,上面的描述真的就是我在读那些文字时最强烈的感觉。
一样的话题,一样的中国字,不一样的观点和不一样的表述方式,就暗示出了一个个截然不同的心灵和气质,你有感觉吗?
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觉得鸡蛋好吃,又何必去认识下这只蛋的母鸡?
对了,对文字主人的想象和好奇,是很多读者掩卷后的习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的疑问是,究竟文字和心灵、和生活中之行为习惯是怎样的关系?
文如其人?
抑或文字与其主人间有着更为复杂微妙的关系?
高中时曾经很迷恋余秋雨的文字。书架上那本封皮精美的《文化苦旅》里面被我整段整段的划着横线。我已经忘了当时对他曾有过怎样的想象。只记得随着他越来越出名,频频在电视上露面,并说些与文字风格迥然不同的平庸观点,我对他也越来越失望。后来再读《霜冷长河》时,也没有了当初的心潮澎湃。我不知道文字中、生活中、公众前的余秋雨究竟有多大的不同,哪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他?但现在的我,在书店里还会翻翻他的新书,在电视上看到他,却一定立刻换台的。
大学时读了些梁晓声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于我不痛不痒,不是能打动我的那种文字。恰巧没多久之后,他来我们学校演讲。看到他本人、听他说话,就像看他的文字一样,于我是没有多大感觉的。倒是后来他演讲刚结束时,有个女学生激动地站起来冲他大喊:“我看过你所有的书,我喜欢你!我永远支持你!”让我大为惊讶——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文字相同的人,真的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感受。
前些天,同班一位男生每天发n条短信,极力推荐我读余杰的《香草山》。在递书给我时,他叮嘱我可以在书上随意写下我的感受。
我在书的尾页,看到了他潦草的读后感,说他为书中的爱情感动到落泪云云。书中的感情读来的确真实、完满、羡煞旁人。宁萱迷恋青年作家廷生的作品,就写信告诉他,她“被文字感动,有和这文字后的心灵结交的冲动……。”廷生回信。于是,素未谋面的作者和读者开始了书信往来,后来两人见面,再后来两人结婚。
但我告诉他,这种爱情实在是很冒险、需要很多条件的。最大的冒险就在于:你如何确定文字的作者符合你由文字对他生发的想象?因此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文字给你的神秘暗示必须和生活中作者的性格、性情是一致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初恋。直到现在还有朋友问我:当初你为什么会最终选择他?!是的,刚开始时,我象所有人一样对外表看起来木讷、内向、瘦小的他并无好感。而直到他追求我半年之后、眼看无望时,写给我的一封信突然就害我无可救药地陷了进去。虽然现在在校园偶遇时,我会奇怪自己对他竟然这般心如死水。但无意中翻出旧时信件,初读他那封情书时心灵颤动的感觉依然那么清晰。
我就是个冒险的失败者,不如宁萱那般幸运,我喜欢的文字和文字的主人实在是,天使和魔鬼的差距。
那么,这样看来,有些文字和文字的主人是一致的,而有些则并非如此。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作者有意的还是无心的?是因为有的作家在文字中坦率且准确地表达了自我,所以文如其人;而有的作者努力在文字里塑造另一个自己?又或者他只是没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以至无意中误导了读者对他的想象?而当文字风格和作者气质相差很远的时候,哪一个才更接近他真实的灵魂?
这的确是文章开头那封情书引发给我的思考。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平日之性情竟与我的文字是两种风格。他的糊涂也是我的糊涂,哪一个才是真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细想起来,生活中的我言行举止的确鲁莽而冲动,绝对的情绪化;而写作时的我,一定是平静且克制的。我想这是我的专业学习培养出的行为习惯——任何写作都会像写新闻稿一样的严谨。这样就造成了差别吗?那么别人又是因了什么而在文字中成为另一个自我?又要怎样才能将文字之我与生活之我相统一?
晕了晕了!问题太多,没有答案。
我的确是个对文字超敏感的人,不容易被耳边的蜜语甜言打动,却常常被朴实无华的文字迷惑(比如那些并无“爱”字的情书)。所以,或许我这一大坨的疑问都是个人的。于别人并无类似的感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众涂料网 ( 沪ICP备11020344号-1 )

GMT+8, 2025-10-19 21:28 , Processed in 0.11367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