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谭 于 2009-3-14 14:34 编辑
昨天就这问题我专程去请教别的技术大师,他是这样回答的:
以下出自技术大师的回答:
首先我们不排除溶剂挥发厉害自然粘度高
至于分散和黏度的关系.我们还是用最简单的模式讨论一下.
无机颜料(除了透明氧化铁), 可以认为同等颜料浓度的色浆,黏度越低,分散越好.但是不一定稳定得最好.
有机颜料,(包括炭黑), 不适用通过色浆黏度来判别,因为分散程度高了,比表面积展开非常大.这时没有合适的分散剂,体系的黏度只会升高,无机颜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分散,例如钛白,铬黄,普通氧化铁,而不容易控制.因为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用分散剂,或者用普通的润湿剂-它们的表面处理能力很好,尾段有好的相容性,
而且没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因此表现出的黏度很低.例如采用合适的润湿剂,可以把钛白或氧化铁的色浆浓度磨得很高,而且黏度很低,
但是在将来调色是,这个分散体容易随着溶剂运动浮色.
有机颜料的处理的确很复杂,润湿剂能够对色浆降黏,不能制止絮凝,所以讨论润湿剂的意义不大.高分子量分散剂,在树脂体系和溶剂确定的前提下,有的分散剂更降黏,有的增加黏度,但是分散都是好的.例如常用的羟基丙烯酸树脂里分散炭黑,PU型的可以把10%磨至极低的黏度,而聚丙烯酸酯分散剂的色浆黏度就高得多,但是两者的分散稳定性都可以是好的;
然而对DPP红色.各种PU分散剂都非常降黏,所以DPP的色浆从来就不稠,肯定不像紫色那么容易涨住. 但是DPP却很难被PU真正稳定,成品储存后还是很容易有雾影.而聚丙烯酸酯类分散剂, 用超过2万的分子量来处理DPP,色浆的黏度远高于PU分散剂处理的结果,在有的树脂里甚至高于空白,但是能拿到很好的稳定的鲜映性,证明了这种场合,降黏不应该作为评价标准.
色浆黏度表征的,是分散体稳定时,相互作用的大小,但是不能证明这个分散体已经被稳定在足够小的尺寸.所以,有机颜料必须检查涂膜来确定分散效果,而不是单看降黏.
另一方面,降黏有其操作意义,流动性好的色浆,能在砂磨机的最合适工作黏度之内,这时的剪切效果更好,所以我们有时候为降黏好的就有更好的效果.其实那个降黏不好的,但是稳定性强的分散剂,只是要求较低的颜料浓度.例如采用PU分散P2GL红,颜料浓度可以是20%,降黏很好; 采用丙烯酸酯分散剂处理同样的颜料,在20%颜料浓度下,展色不良,色浆过稠
但是如果是12%浓度,其色浆黏度还是高于PU的,但是可以操作,结果得到的展色和透明度高于PU
所以降黏是个有用的操作参数,但不是判定有机颜料分散好坏的标准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