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供应商与客户管理

[复制链接]

0

主题

7

帖子

0

专家分

尚非涂料人

专家分
0 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2 14:4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xp 于 2009-8-23 18:40 编辑

第二章
供应商与顾客关系管理

第一节
供应商管理

掌握供应商(供方)与供应链的概念
了解供应链发展
熟悉组织与供应商关系的典型模式
了解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互利的供方关系”在供应商管理中的体现
掌握供应商选择的质量控制方法
熟悉供应商管理的契约要求
掌握供应商业绩评定方法
了解供应商动态分级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商与供应链
供方指: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本书中将其定义为供应商,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产品的零售商或商贩,也可以是服务或信息的提供者。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组织放弃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结成利益共同联盟,从而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组织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贯穿于全过程的“链”,由于“链”上相邻节点的不同组织以供需关系,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
供应链,有时被为价值链,包括顾客、供应商、过程、产品以及对向最终顾客交付产品和服务有影响的各种资源。
供应链管理通过计划、购买、制造、移动和销售等活动,来产生两方面效应: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有效的供应链可为组织带来以下利益:
1、在供应链范围内改进战略、作业及财务绩效。
2、降低成本,有效管理周转资本。
3、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有效管理。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易效率
5、创造顾客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顾客创造价值。
6、增强平衡供需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
1、传统物流管理阶段:集合了运输和仓储两大职能。
2、现代物流阶段:增加了制造、采购和订货管理职能,辅以EDI、世界范围的通信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
3、同步一体化供应链阶段:在原有供应链两端分别增加了供应商和顾客。一体化供应链涵盖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
(三)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因素
1
关注顾客。始终把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视为最重要的,并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2
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3
绩效定量管理。

4
跨职能团队,来自相关职能部门的团队紧密协作可以消除往常的组织界限并发现有益于整个供应链的改进。

5
关注人力资源和动态组织,消除了人与人、部门与部门的框架,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协作。

6
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快速反应,设计柔性供应链。

(四)提高供应链绩效的途径
1
减少供应商数量。

2
精减顾客。

3
在客户办公室派驻代表。

4
与供应商和顾客共享详细的信息。

5
供应商的早期参与,在新产品开发阶段,供应商的参与可显著缩短开发时间。

6
选择一个供应商负责协调。

7
制订利益共享计划。

8
通过客户和供应商进行竞争。

9
竞争对手合作。

二、供应商选择
在组织与供应商的关系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关系模式:传统的竞争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叫互利共赢关系(Win-Win)。这两种模式的特征有所不同。
1、竞争关系模式表现为价格驱动,有以下特征:
(1)
组织同时与多家供应商供货,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获得价格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保证供货的连续性;
(2)
组织通过在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数量对供货商加以控制;
(3)
组织与供应商保持的是一种短期合同关系、稳定性较差;
(4)
组织与供应商的信息交流少;
(5)
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大多限于投标评估。
2、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互赢的关系,强调在合作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有以下特征。
(1)
组织对供应商给予
技术支持,帮助供应商降低成本、改进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2)
供应商参与制造商的早期新产品开发;
(3)
通过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提高效率,降低交易/
管理成本;
(4)
长期的稳定的紧密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
(5)
较多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
(6)
主动地寻求优秀的供应商。
ISO9000:2000提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的“互利的供方关系”就是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一种合作性关系。
(二)、供应商选择的质量控制
1、建立潜在的供方档案
2、调查供应商的基本情况
3
评审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
4
样本鉴定与验审
5
供应商的确定
供应商提供调查表及相应的资料
供应商初评
递交资料
定点审批
合格
供应商报价
纳入供货体系输入微型机系统
定点审批
成本管理处核定价格
供应商送样检验
检验部门予以检验
,现场评审确认
合格
合格
合格
合格
报价
在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企业应遵循高质量、低价格、重合同、守信用、管理好、距离近的原则,一般应注意综合考虑价格和质量损失,避免简单采用比价采购给企业带来的质量风险。
三、供应商管理的契约要求
1
契约内容与标准、法规和企业制度的统一性;

2
契约内容的实效性;契约的可操作性;

3
契约的激励性;规定奖惩性条款;

4
契约的公正公平性


契约内容应涵盖从产品开发、试制、检验、包装运送到不合格品处理、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契约可包含多个层次:供货合同、质量保证协议、售后服务协议等。
四、供应商的质量控制
(一)进货检验控制
(二)产品质量监督
五、供应商的业绩评定与动态管理
(一)供应商的业绩评审
1
不合格评分法:根据供应商提供不合格品对企业产成品的影响程度定期进行不合格评定。

例:致命不合格5分、严重不合格3分,轻微不合格1分,定期对供应商的不合格总分进行统计,据此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及时通知供应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节省人力,但评价指标偏少,无法反映供应商的综合业绩水平。
2
综合评分法:质量管理部门不但要收集每一供应商的月度投入使用合格率,而且应定期调查供应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主管理,对该供应商的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水平和供货及时性、供货量的保证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可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供应商的综合实力。但由于此种方法耗时费力,所以只适用于进行较长周期的评定,如年终评定。

(二)供应商动态分级管理
根据供应商的业绩记录,定期对所有供应商进行动态分级评定,将所有供应商划分为A、B、C、D四类,A为优秀供应商、B类为良好供应商、C类为合格供应商、D类为不合格供应商,应予淘汰。对各类供应商的管理可以结合企业的供应商定点个数来区别对待。
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需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来选择优秀供应商,通过契约来确立和维持互利共赢的关系,通过质量验证来保证契约的落实,通过合理的责任分担来保护双方的利益,通过业绩评定和动态管理增强与优秀供应商的互得共赢关系。
第二节
顾客满意

掌握顾客的类型
了解相关方的含义
掌握顾客满意的概念和特性
熟悉Kano模型的涵义
了解顾客要求确认
熟悉顾客满意度概念
熟悉顾客满意度指标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营销的核心。识别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员工、供方、所有者、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了解顾客的要求,以获得竞争优势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去实现,是企业质量管理和经营的关键。
一、顾客与顾客要求
1、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一部分。
(1)顾客类型
以接受产品的所有者情况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
以接受产品的顺序情况分为过去顾客、目标顾客和潜在顾客。
(2)相关方
所谓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就质量管理而言,组织的相关方除了顾客(内部员工和外部消费者)以外,还包括:所有者(如股东)和与组织有着特定利益的个人或团体(如与组织有投资借贷关系的银行等);供方和合作者,供方是指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供方可以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合作者可以是承包方、批发商、产品的零售商(或商贩)、服务(信息)提供者;社会,即受组织或其产品影响的团体和公众。
2、顾客要求
(1)
明确的要求;

(2)
未明确的要求;

(3)
真正的需求;

(4)
令人愉悦的需求;

(5)
秘密的需求。

期望是指对接受某个具体产品所有的希望(预期达到的)。影响期望的因素有:标记、信息、资料、推荐、知识。顾客需求或期望反映了顾客要求,即决定了认知质量。
二、顾客满意
顾客满意与否取决于顾客的价值观和期望与所接受产品或服务状况的比较。顾客的价值观决定了其要求或期望值(认知质量),而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可感知的效果(感知质量)。
1、顾客满意: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抱怨是一种满意程度低的最常见的表达方式,顾客没有抱怨并不表明顾客很满意。
一般是当感知质量大于认知质量时,顾客忠诚;感知质量等于认知质量时,顾客满意;感知质量小于认知质量时,顾客抱怨。
三、顾客要求的确认
1、产品要求
过程产品(包括服务)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于顾客是否满意是非常重要的。
实现顾客满意的前提就是使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要求。
2、输出要求和要求陈述
输出要求是在产品服务的特性,在过程结束时传递给顾客。
把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应该转换为输出需求。
通过对产品或服务要求的转化,确定输出要求,从而对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以保证顾客要求的实现。
确定输出质量要求,实际上是对顾客要求(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陈述。一个有效的要求陈述将是:
(1)
特定的输出或“真实的瞬间”,保证需求陈述与某一特定产品或“真实的瞬间”相联系;

(2)
描述单个性能规范或因素,必须清楚地描述顾客需求和期望是什么,或者顾客评价的依据是什么――速度、成本、损失等,避免把各种因素混淆在一起;

(3)
使用可观察或可测量的因素来表达,将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努力转换成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指标(特性值)来表达;

(4)
建立“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标准。

(5)
要详细但简洁。

一个较详细的陈述表其要素及要求陈述步骤如下:
(1)
识别产品状况或服务对象;

(2)
识别顾客或细分顾客群;

(3)
标出“顾客反馈”资料的数据来源,评审可利用的数据;

(4)
草拟需求说明(包括一些用于评明已满足顾客需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客观因素);

(5)
标出用于得出需求说明结论的有效方法、确认要求;

(6)
修正要求陈述,确定输出要求。

通常回答以下问题,可以判断出要求陈述的好与不好?
(1)
要求陈述是否真正反映了顾客认为最重要的因素?

(2)
能否检查一下要求陈述是否很好地满足了顾客的要求?

(3)
要求陈述表达的是否清楚且易于理解?

(4)
过程的输出要求是否已经明确?

3、要求分析排序和确定关键质量特性
理所当然的质量对应的是不满意或基本要求,一元质量对应的是满意的或可变的要求,魅力质量对应的是令人愉快或潜在的要求。通过分析,可以依次根据项目的总策划,对需求排序,明确关键的顾客要求(CCR),并以此确定输出质量的关键的质量特性(CTQ)。
、顾客之声
建立顾客反馈系统,使“顾客之声(VOC)”(Voice of the Customer)能够正确地传递。把建立顾客反馈系统作为一个持续的活动。有效的VOC方法包括:
(1)
必须建立质量反馈系统,看做是优先处理的事情和工作中心。

(2)
收集用于建立顾客反馈系统的数据和信息。

(3)
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定向/分层访谈或调查;顾客调查表(记分卡);数据库;顾客评审/供应商评审;质量功能展开(QFD)等等。

(4)
采集具体数据,使用有效信息。

(5)
现实可行的目标开始工作,应选择一个或多个领域为工作起点,在此基础上建立顾客反馈系统。

抓住顾客的心声有六种主要的方式。其中每种方式会产生某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来阐明顾客的期望和需求,即顾客要求。
(1)
针对顾客的大规模满意度调查,一般抽样大小为200样品或更多;

(2)
在某种类型的事件后进行事务调查;

(3)
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问题的抱怨中得出;

(4)
对失去的顾客的分析;

(5)
积极地联系顾客,去调查有关顾客怎样使用产品和服务,怎样去感受产品和服务的好坏信息。

(6)
开展顾客关系管理。

四、顾客满意度测量
顾客满意度是对顾客满意程度的定量化描述。
顾客满意度指数(CSI)能帮助部门和其它组织为他们的顾客满意工作业绩打分,将顾客满意效果用满意度指数据来衡量,满意度指数既可作为一种诊断手段,也可以将企业的顾客满意效果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1、顾客满意度指标:是测量与评价的核心部分
第一、
绩效指标必须是重要的;

第二、
绩效指标必须能够控制;

第三、
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和可测量。

2、顾客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
体系结构可采用分层结构,首先确定顾客满意度测量的总目标-顾客满意,然后分解为若干个测量和评价的目标,并继续分解每个子目标直至具体测量目标。
与产品有关的指标:特性/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美学性;
与服务有关的指标:保修期或担保期、售前服务、售后服务、处理顾客抱怨、问题解决;
与购买有关的指标:礼貌、沟通、获得的难易和方便程度、公司名誉、公司竞争实力;
与价格有关的指标:价格的合理性、物有所值、费率/折扣;
与供货有关的指标:供货方式、供货迅速准确、搬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众涂料网 ( 沪ICP备11020344号-1 )

GMT+8, 2024-6-17 05:59 , Processed in 0.0948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