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10 纳米二氧化硅填充的实验性涂料配方 涂料编号 | SR494HDDA/质量份 | 纳米二氧化硅①(无硅氧烷偶联剂)/质量份 | 纳米二氧化硅(KH570处理)/质量份 | 胶体二氧化硅(HDDA分散,50%固含量)/质量份 | 固化膜雾度/%② | 莫氏硬度 | A | 50 | 50 | - | - | - | 85 | 1.0 | B | 45.5 | 45.5 | 9 | - | - | 45~65 | 3.0 | C | 45.5 | 45.5 | - | 9 | - | 25~35 | 2.5 | D | 45.5 | 36.5 | - | - | 9(SiO2净含量) | 50~65 | 1.5 |
①AEROSIL TT600。
②固化膜经泰伯尔CS10(500转摩擦)擦拭后,测得涂层雾度,反映其耐擦伤性能。
表5-10中,不同添加情况下的固化膜具有不同的表面硬度,未添加硅胶的涂层擦拭后雾度最高,耐擦伤效果最差。烧结型纳米硅胶如不用硅氧烷偶联剂进行表面预处理,其耐擦伤效果和预分散胶体二氧化硅相当,表面经硅氧烷偶联剂处理过的纳米硅胶耐擦伤性能最为理想。同时还可看出,漆膜耐擦伤性能与漆膜硬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图5-15显示,未加填料的涂层在60次“钢丝球”擦拭后,可完全从基材上擦除干净,几乎不具耐磨性能。未改性纳为二氧化硅虽可提高漆膜的耐磨笥,但表面已被完全擦除,只有少量涂层基底部分残留于基材上。表面经硅氧烷偶联剂预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硅耐磨促进效果最好,钢丝球擦拭后,表面状况几乎没有改变。预分散胶体二氧化硅的耐磨促进效果略逊于表面预处理的硅胶。表5-10结合图5-15,表明硅氧烷偶联剂预处理过纳米二氧化硅同时对固化涂层的耐磨性和表面耐擦伤性产生促进效果。

硅氧烷偶联剂与纳米二氧化硅的组合使用对增进涂层耐磨性非常重要。在光固化涂料中常用的硅氧烷偶联要包括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 570)、烷基三甲氧基硅烷、氧基化三甲氧基硅烷等。根据硅胶在涂料中比例,偶联剂对涂料整体的用量一般可在10%以下调试。偶联剂与二氧化硅粉末的混合工艺不同,也将产生不同包覆结构和性能。具体示例如,基料组分添加少量有机酸做催化剂,搅拌加热至50~70℃,慢速加入硅氧烷偶联剂,期间,偶联剂已发生一定程度的水解偶合,形成仍具部分硅氧烷结构的低聚物,再先慢后快地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强力搅拌剪切分散,尽可能将二氧化硅打散成原级粒子,并通过预聚合的偶联剂低聚物键人事包覆稳定,强力搅拌时间可能较长,加完二氧化硅后,还需持续强力搅拌约1h以上。降温后,体系如较为透明,并能通过设定的细度检测,表明二氧化硅分散状况较好。分散过程中也可挑选一些合适的分散稳定助剂,提高剪切分散效率。这种先将偶联剂预水解,并部分聚合的工艺交增生如图5-16(a)一类的建合包覆结构,与二氧化硅粒子键合的是分子量较大、结构松散的聚硅氧烷低聚物,保护层体积加大,不仅对粒子的保护效果提高,且硬粒子与软树脂网络之间存在一过渡层,粒子与交联网络的结合可能更牢固。如果先加二氧化硅,后加入偶联剂,在硅胶粒子表面键合包覆的很可能是偶联剂单体[图5-16(b)],保护层较薄,分散的纳米粒子不利于保护稳定,粒子表面接枝共聚基团的效率不如预水解工艺,硬粒子与树脂的共聚结合机会可能降低,影响粒子的固着强度。

纳米二氧化硅的用量可根据耐磨性要求和填料的品质自行筛选,如树脂、单体、助剂选用合适,粒子充分分散稳定,好使5%左右的用量都可能满足表面耐擦伤要求,而涂层本体的耐磨性往往要求纳米二氧化硅用量在10%以上。另外,采用填料法增加耐磨、耐擦伤性的同时,经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光效果。Grace、Degussa等公司都有相关的纳米耐磨填料及助剂供选择。
(7)添加表面增滑助剂 添加表面增滑助剂可使固化膜表面摩擦系数降低,提高耐擦伤性。UV体系中常用的增滑助剂包括改性聚硅氧烷、改性天然蜡及聚四氟乙烯合成蜡等。
聚硅氧烷,即硅油的结构,因其本身较低的表面张力,与碳-氢有机树脂体系不相容,在涂料配方中常富集于表面。如不经改性,将使涂层表面好像蒙上一层油膜,还可能出现自发收缩,在漆膜表面形成光泽不均的斑块,影响漆膜性能和外观。作为UV涂料的表面增滑助剂一般需在聚硅氧烷链上引入丙烯酸酯基团,以便和基料发生共聚,牢固结合。此外,为平抑聚硅氧烷和基料体系的高度不相容性,需对其进行适当改性,引入聚醚链段,使之与基料体系基本相容或限制性相容,便于改性硅氧烷助剂均匀铺展于涂层表面,迫使涂层完全流平,充分发挥其增滑、抗擦伤性能。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一般按硅-氢加成工艺进行,并需要贵金属铂盐作催化剂,由此易理解为什么硅氧烷助剂常常价格较高。合成反应举例如图5-17所示。

引入的聚醚链可以位于侧链,也可位于链端;该链段与基料体系相容,而硅氧烷链段不相容,在涂层表面形成锚固结构。某些非交联活性的聚醚改性聚硅氧烷也可直接使用,用于促进流平和增滑。该类助剂一般使漆膜获得高光泽度表面,BYK、TEGO、EFKA等公司有此类助剂供选用。TEGO可选用的该类助剂包括其TEGO Rad 2000系列的多个品牌。
巴西棕榈蜡(Carnauba wax)与褐煤蜡(Montan wax)属比较硬质的天然蜡,分散在涂料中,易富集于漆膜表面,增滑、抗划伤效果明显,作为木地板涂料添加剂价值颇高。但这些天然蜡不能直接添加使用,一则分散困难、二则杂质含量高、色深、质地不均,需先进行精制纯化,并采用特殊技术将其预先乳化分散在溶剂或丙烯酸酯单体中,便于使用,如美国三叶公司(Shamrock)的EVERGLIDE UV-636和EVERGLIDE UV-682。科莱恩(Clariant)公司Licomont ER 165及Ceridust 5091两个品牌的改性褐煤蜡是表面可共聚型的增滑助剂,能与基料发生共聚交联,光固化时能进入到涂层基体内部,而不是像普通蜡粉那样仅仅浮于漆膜表面,不但漆膜表面耐擦伤性能提高,漆膜本体耐磨性也得以提高。该种UV交联活性的褐煤蜡大致制造过程为:从褐煤中提取粗褐煤经多步精炼除去树脂和焦油等杂质,以铬酸漂白脱色,蜡酯水解,产生具有羧基的精炼褐煤蜡,利用蜡表面的羧基和官能化丙烯酸酯反应,制得具有交联共聚活性的褐煤蜡助剂。
氧化聚乙烯蜡、硬质PP蜡、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微粉蜡及表面氟化的PE、PP等常规蜡粉在UV涂料中有显著增滑、耐磨效果。普通低硬度PE、PP蜡粉以及在涂层表面固着不够强的蜡粉,在外力擦拭下容易发生塑性变性或迁移,导致漆膜外观改变,耐擦伤性能不好。传统PTFE材料不宜直接做成增滑蜡粉,因其密度在2.0g/cm3以上,加到涂料中很快沉降,改性后密度可控制在1.05~1.20g/cm3之间,接近涂料本身密度,浮于涂料上层或基本悬浮于涂料中,也可添加防沉降助剂,用前搅匀。美国三叶、Lubrizol和Lanco、BYK等公司均有这类合成蜡粉提供。氟化增滑蜡粉有很多牌号在促进耐磨性、耐擦伤性的同时,还可保持涂层的高光、透明特征。如Shamrock的EVERGLIDE UV-D等。
不论改性天然蜡、合成蜡,粒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蜡粉粒径可以从数百纳米到微十微米,一般,小粒径蜡粉容易产生更滑爽、细腻,甚至有一定光泽的表面,而大粒径蜡粉容易产生较强消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