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PU底稀释剂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只为向前    时间: 2015-11-18 07:45
标题: PU底稀释剂问题
   PU底稀释剂如何配   底漆干后容易打磨
coatu_reward
作者: 星,晴不了    时间: 2015-11-18 21:35
底漆的打磨性还是靠锌粉的添加量或树脂本身的打磨性。
作者: zhanghuazhi    时间: 2015-11-19 14:44
稀释剂没有能帮助到打磨性能的,只有提高干燥性能,打磨好坏还是得靠树脂和粉体的还有固化剂也适当可以提高打磨性。
作者: 只为向前    时间: 2015-11-19 18:51
那为什么有的做底漆的师傅说有的稀释剂做完的底漆就好打磨     有的就不好打磨
作者: rsjxsyclx    时间: 2015-11-20 09:24
只为向前 发表于 2015-11-19 18:51
那为什么有的做底漆的师傅说有的稀释剂做完的底漆就好打磨     有的就不好打磨

有些水货稀释剂,含水率太高或者含有醇类杂志,与固化剂反应导致固化剂消耗,固化剂不足干燥就不充分,所以不好磨
作者: hongxue    时间: 2015-11-21 15:15
只为向前 发表于 2015-11-19 18:51
那为什么有的做底漆的师傅说有的稀释剂做完的底漆就好打磨     有的就不好打磨

这个稀释影响打磨说法是对的   原因很多  比如-OH消耗固化剂、难挥发溶剂残留、挥发梯度不对、个别成分的阻聚效果等都是导致打磨性变差

当然稀释剂也可以帮助改善打磨性提升,添加活性稀释剂、催干剂,调整溶剂体系极性、相容性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冬天我们在PE底漆稀料里面添加苯乙烯 在硝基漆稀料里面添加苯类溶剂 在PU稀料里面添加酯类溶剂都是这个道理
作者: 小马    时间: 2015-11-29 19:56
我有好用的稀释剂。
作者: 东南西北西南    时间: 2015-12-7 17:18
PMA溶剂 发表于 2015-11-30 11:04
对不起我到处发帖子,打扰诸位了
您们好:我在销售PMA,价格是8000左右每吨桶装出厂,含量是99.5%, ...

带包装的价格?
作者: xiangshan    时间: 2015-12-15 12:50
没什么严格要求的话,不用配,用乙酸仲丁酯做稀释剂就可以。或者试喷一下,如干太快加点手头有的慢干的溶剂,干太慢则加点快干的溶剂。注意,醇类等带活性H的溶剂不能加到PU稀释剂里。
作者: made-j    时间: 2015-12-23 14:09
      配置稀释剂要解决几个问题1、是溶解力,要兼顾配方中的各种成分。2、挥发速率,考虑一定的挥发梯度,保证在最后成膜时候,留下来的溶剂对各成分都有较好的溶解力。3、尽可能加快溶剂释放时间,减少溶剂残留。
      打磨性主要还是取决于主体树脂,包括主体树脂本身的性能,和反应活性、反应速率。然后才考虑溶剂挥发情况。
作者: 首亚贸易    时间: 2016-4-6 20:59
直接买我的稀释剂就好了 气味好,价格底,比重不大170一桶13588280733
作者: hend    时间: 2016-6-30 14:49
专业生产高沸点环保溶剂:PGDA、EGDA、YDBE、PCE、ETB、EEP。有需要的请联系我,QQ:32439869, TEL:13570298950陈生
作者: xtunwangjun    时间: 2016-7-15 16:53
学习了,谢谢
作者: 15551149583    时间: 2016-7-22 06:54
亲们有没有人给讲下家具硝基稀释剂的  谢谢
作者: 人行天下    时间: 2016-7-23 11:54
我怎么看不到帖子
作者: li2332351    时间: 2016-7-23 21: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2332351    时间: 2016-7-30 12: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YSHuang0312    时间: 2018-9-26 22:24
1.稀释剂不会改善打磨,除非油漆的稀释剂成本低,含有回收溶剂,或稀释剂含有羟基的溶剂或水,与主剂、;固化剂混合后与固化剂反应,影响油漆未彻底干燥,进而影响打磨;
2.改善打磨需要从配方调整,底漆配方中增加硬脂酸锌粉添加量,进而改善打磨。
作者: 精而图    时间: 2018-9-27 10:06
醇类等带活性H的溶剂不能加到PU稀释剂里。
作者: 嘉宇    时间: 2018-11-18 09:29
换换好一点的打磨性树脂,推荐方鑫树脂。微信号924838914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