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标题:
涂料中的纳米颗粒到底是不是夺命凶手?
[打印本页]
作者:
lj2008cn
时间:
2009-9-17 21:15
标题:
涂料中的纳米颗粒到底是不是夺命凶手?
在一间没有窗户的70平方米厂房中,一群工人每天重复着一项简单劳动——将一种由聚丙烯酸酯制成的白色涂料喷涂在聚苯乙烯板(有机玻璃)上,空气透过一张张棉纱口罩,顺着鼻腔流入工人体内。如此工作了5至13个月后,7名女工相继出现了呼吸急促、胸腔积水等症状,最终有2人因病情恶化死亡。
近日,一篇发表于《欧洲呼吸病杂志》的中国论文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论文认为,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纳米颗粒导致了女工们的不幸。由于纳米颗粒的“介入”,这起看似普通的职业病病例迅速“升格”为具有标本意义的****——如果女工之死确与纳米颗粒有关,它将是纳米颗粒致人类中毒的第一个临床病例。
事实究竟如何?在越来越多的讨论和质疑声中,科学的真相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回放——女工肺部发现纳米颗粒
在8月20日出版的《欧洲呼吸病杂志》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临床毒理病理科医生宋玉果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对7名女工的临床病症、工作环境及致病原因作了详细分析。
据论文描述,2007年1月到2008年4月间,一家印刷厂制版车间的7名女工因呼吸困难,陆续被送进朝阳医院治疗。经检查,患者心脏和肺部有严重的胸腔变色积液和胸膜异物肉芽肿。其中2人后因胸腔积液恶化,经抢救无效死于呼吸衰竭。经过治疗,另5名女工病情趋稳,但肺纤维化的过程无法逆转,尽管她们已停止工作。
为弄清病因,医生用电子显微镜对死者的肺部积液和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在肺部上皮细胞中发现了直径约30纳米的微小颗粒。随后的现场调查发现,制版车间内的粉尘和聚丙烯酸酯涂料中含有类似颗粒物。
作者在论文中写道,尽管纳米颗粒对于人体的致病机制尚未有明确报道,但已有动物实验提示,纳米颗粒能直接对生物体造成损伤。因此,女工们罹患的更像是一种“纳米物质相关疾病”。
据了解,聚丙烯酸酯作为一种低毒粘合剂广泛运用于建筑、印刷和装修材料中。为使其更加结实、耐磨,制造商有时会在材料中加入二氧化硅、氧化锌、二氧化钛等纳米颗粒。研究者认为,很可能是这些纳米颗粒导致女工患病甚至死亡。
争论焦点——主犯?共犯?还是帮凶?
很快,这篇长达13页的论文在职业病防治、公共卫生和纳米科技领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最先以新闻形式报道了这起“全球首例因纳米颗粒致病的临床****”,不少非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也由此逐渐获悉和关注此事。
8月底,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的“纳米技术:职业与环境健康”国际会议上,中国医生的论文成为热点。“从大会开幕到闭幕,大家都在谈论此事,各种观点激烈交锋。”应邀作大会报告的中国学者、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宇亮研究员,被各国代表包围着争相提问。
赵宇亮告诉记者,国际科学界对这一****大致持两种看法:从事职业环境健康的科学家认为,不论女工之死是不是因为纳米颗粒,改善工作环境、确保职业安全是当务之急;从事纳米毒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则对论文的结论提出质疑,认为它未能提供直接证据证明纳米颗粒就是“杀人凶手”。相反,在相对密闭的工作环境中,加热后的聚丙烯酸酯粘合剂产生的大量有机化学烟雾,极有可能致人于死地。
“目前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能够把女工中毒归咎于纳米颗粒。”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刘元方表示,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纳米尺寸颗粒物不一定是工人接触的生产原料,可能与空气中本身含有的纳米颗粒有关,也有可能是制作电镜片子时染色过程中引入的重金属颗粒。“工人使用的聚丙烯酸酯中至少含有10种有机溶剂(包含剧毒的甲苯),当被加热到75℃-100℃时,会产生大量有机气体,这些气体分子的毒性可能远远大于别的颗粒物。”综合论文报道和经验推断,刘元方认为,这是一起因化学品使用不当而引发的工伤中毒****,却被“误判”为纳米粒子的毒性****。
赵宇亮则指出,论文中有许多问题尚不清楚。“是单纯有机烟雾导致的疾病,还是纳米颗粒助长了疾病的发生,或是长期暴露在有毒烟雾环境下,纳米颗粒与其他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都有待深入研究。”他说,完全将致女工中毒和死亡的责任“强加”给纳米颗粒是不公正的。
主犯?共犯?还是帮凶?或者什么都不是——对于纳米颗粒的合理“定罪”,无疑是争论中的焦点。事实上,宋玉果在论文中直言了研究的局限。由于工厂事后被关闭,他与合作者没能来得及对女工工作过的车间做环境监测,因此既不知纳米颗粒的确切浓度,也不清楚其具体成分。所以,“仍有许多问题待解。”文末,他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尾:病人体内的纳米颗粒究竟是什么?它是导致女工生病的唯一因素,还是主要因素?而这究竟是一起孤立的个别****,还是一种在更大范围内的潜在威胁?为此,他呼吁对“纳米物质相关疾病”做更多研究。
“无论如何,论文提出了许多可能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赵宇亮的评价中也有积极的一面。本月最新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撰文指出,尽管现在仍不清楚2名女工究竟是死于纳米颗粒还是别的化学物质之手,但至少这一****再次凸显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那些长时间暴露在化学品和纳米颗粒之下的工人们。文章强调,加强纳米毒理学研究与纳米物质安全性数据积累,对几乎涉及人类生活所有领域的纳米科技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
roman_123
时间:
2009-9-17 21:34
:o,个人不认为纳米颗粒是罪魁祸首。
作者:
sunny
时间:
2009-9-18 07:19
喷漆场所禁止换气,压缩空气供气。
作者:
霜靥
时间:
2009-9-18 08:19
粉尘进入呼吸道确实危害挺大,不过特细微的倒不那么严重了
作者:
海尔的房
时间:
2009-9-18 08:39
在油漆涂料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毒害作用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现将油漆涂料中常见的有毒化合物简述如下:
甲苯、二甲苯:在溶剂分类中属中等毒性溶剂,对人体具有麻醉、刺激作用, 高浓度时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但在人体内残留毒性低,一般可经代谢排除。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为100mg/m3。长期接触甲苯、二甲苯的人不宜饮白酒,更不宜饮用过量高度白酒,因为酒精会延长其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对健康极为不利。工作场所应保持空气流通以降低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甲苯、二甲苯进入大气层后会产生一定的光化学反应,对臭氧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苯:属于剧毒溶剂,少量的吸入也会对人体造成长期的损害。苯能在神经系统和骨髓内蓄积,使神经系统和造血组织受到损害,引起血液中白血球、血小板数减少,长期接触可引起白血病。
乙二醇醚类溶剂:乙二醇醚类溶剂在体内经代谢后会形成剧毒的化合物,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的损害,长期接触高浓度的乙二醇醚类溶剂会致癌。另外,乙二醇醚类溶剂会对女性的生殖系统造成永久性的损害,造成女性不育。
TDI:TDI具有低的蒸汽压,对人体眼角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造成眼部红肿。TDI蒸汽经人体吸入后,会损害人体肝、肾功能,长期接触高浓度的TDI蒸汽会致癌。在聚氨酯(PU)类油漆中,只有固化剂组份游离TDI低于0.5%,才对人体不会造成毒害作用。因为在低浓度下,游离TDI不易从体系中逸出,形不成能对人体产生毒害的TDI蒸汽。在现行国家标准中,对游离TDI规定为油漆调配之后低于0.7%,那么单就固化剂组份来讲实际上仍属于剧毒级,因为国内TDI聚合工业的水准问题,目前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所以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出发,国家制定的标准范围较宽。
重金属:人体摄入重金属过多,会造成慢性中毒。重金属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别对儿童智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部分重金属可在脑部及内脏器官中残留,对肝、肾等造成永久性伤害。
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此类增塑剂是挥发性油漆中用量最大、用途最为广泛的增塑剂,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认为其对人体没有毒害。但根据欧美最新的研究表明,此类增塑剂对成人健康没有明显的不良作用,但会对儿童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主要是造成儿童性早熟。所以最近欧美标准中,已明确规定在儿童玩具中禁用此类增塑剂。
VOC:VOC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油漆行业每年向大气排放约300万吨有机挥发物,直接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损害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当今再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格格不入。
反正做涂料的有直接接触的都是在吸毒,需要多注意,防范措施一定要做足。
作者:
patrickyu
时间:
2009-9-21 14:25
即使不是奈米颗粒,固体粉尘进入到人类的呼吸系统也是很严重的。
作者:
wangxd
时间:
2009-9-21 15:26
在中国,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可叹啊
作者:
guangxingu
时间:
2009-9-22 20:11
我特意查了德固萨的气相二氧化硅的MSDS,据介绍这类产品不会引起硅肺。纳米也不是后天的产物,自然界中有很多纳米产物,燃烧的烟中就有纳米碳,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
作者:
ht-li
时间:
2009-9-27 17:30
不管是什么因素引起的,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还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
franky1899
时间:
2009-9-27 18:54
我相信纳米是导致患病的关键,一是因为纳米的颗粒太小一些常用的过滤保护装置不能滤掉纳米颗粒,二是因为纳米颗粒进入体内后很难被排除出去。先进技术往往是双面剑啊!
作者:
wujiljx
时间:
2009-9-30 13:06
纳米颗粒对人体的伤害是真的很大的
作者:
coat1980
时间:
2009-9-30 14:26
我觉得就像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关键是看怎么用。黑心的老板才是罪魁祸首。
作者:
funnnd
时间:
2009-10-1 00:26
防护措施没做好。
但是能防纳米颗粒的口罩市场上有没有卖就不知道了
作者:
cloudj0399
时间:
2009-10-1 21:54
我觉得纳米污染的防护应该及时跟上,而且我认为该污染的防护也能够很好的得到解决。
欢迎光临 联众涂料论坛 (http://bbs.coatu.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