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象:涂膜表面下凹(露底)。缩孔也是涂膜因流平性不良出现的病态之一。涂料施工后,湿膜在流平过程中出现回缩,成小圆形地裸露出底材或底层。涂膜面有光滑的碗状下陷现象,陷至基面上的叫缩孔,没到基面上的叫下凹。
原因:①是湿膜上下部分表面张力不同。一个湿膜可视为是上下双层的液体膜。在成膜过程中,当上层湿膜的表面张力低于下层湿膜的表面张力(由于湿润底材的关系)时就发生缩孔。有时,在正要发生此现象时,湿膜失去流动性,则正巧抑制了缩孔的发生。在某些烘干型涂料施工时,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湿膜又有了流动性,就可能导致缩孔现象的再度发生。②因混入了使涂料与表面张力发生异变的*物质而引起的现象,*这种物质指油、他种涂料以及其他粉尘。
①涂料的原因:在循环系统中混入了不纯物(油类,异种涂料,水等),涂料自身的抵抗性不足, 添加剂的种类和加入量不合适, 涂料原料的批次异常(原料的污染等)。
②设备工艺,以及其他的原因: 1)与涂料循环系统相关, 由循环箱(强搅拌)引起的涂料安定性能差,贮存质量劣化, 异种涂料混入, 由硅,氟类填充物引起的污染, 由过滤网引起的污染, 由涂料泵中的液状密封材引起的污染.
2) 压缩空气配管的关系:气体的污染(由压缩空气净化装置不良等因素造成的油类混入。
3) 喷房关系:喷房内的蒙尘情况(房内的风速慢,风向等等), 由自动机械上附着的干了的颗粒,灰尘等污染).
4)副资材的关系: 使用了不净的接管, 由用于研磨的硅类化合物而起的污染, 由研磨纸种类引起的污染(研磨剂,添加剂), 由遮蔽胶带表面的离型剂引起的污染.
5) 其他::使用了污染的手套,另外接触也会引起污染, 干燥房中的滞留脂类引起的污染, 水研磨后洗车用刷子引起的污染, 传送带用的耐热油(硅类油)等引起的污染,附着于组装线离型剂上的颗粒,漆雾等(在轮,座,阀上)。
对策:改善湿膜流展性能,涂料的表面张力要低,并且对底材的湿润性要好。理论上讲,涂料的展布系数Ws>0时(上层湿膜与上下湿膜的界面及下层湿膜的表面张力之差),表示涂膜涂布后,体系的表面能下降,涂料会自发展布成完整的涂膜。实际应用时,可以采取加入适宜的流平助剂或低表面张力溶剂来解决。此外,还应注意底材的表面处理,以提高底材的可湿润性,如涂装前先用溶剂或专用抹布将底材擦拭干净。
对策:
1)控制设备
在安装前设备应进行清洗,且用废溶剂做“凹坑测试—搅拌测试”以观察是否有凹坑现象出现。如有设备更新的情况也可采用同样的操作步骤。
2)控制辅助材料。
辅助材料必须在溶剂中浸泡过夜,此已使用过的溶剂用于做凹坑测试。在辅助材料清单上记录次此些结果。
仅限已列材料可以使用。
3)生产设备的选择
用同样设备操作的其它材料的污染实验必须进行。如测试结果表现出有出现凹坑的可能性,则这些材料不能在此设备上使用。
4)控制原材料
当有材料介绍使用时,应从供应商那里得到确认此材料生产过程中是否有用到硅树脂类包装,因硅树脂类有可能会导致凹坑的出现。
应避免使有问题的材料流通到客户手中
①第一批应采用“凹坑测试—搅拌测试”方法以确保无凹坑现象。
②每批正常生产的产品应通过手动喷涂在30×40 cm锡板上以确保无凹坑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