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发表于 2012-3-18 20:08:06
|
只看该作者
得分: 2 分
本帖最后由 PU-张工 于 2012-3-25 23:37 编辑
[条件:
45%加成物PU固化剂置于杯中,静止。上开口,半封闭。环境温度。
固化过程分析:
1。溶剂挥发(不间断)
2。表层固化剂中的异氰酸根与空气中H2O反应,分子量变大,比重增加,由于有不间断的挥发溶剂进行润湿与挥发带来的内动能量,所以并末完全干燥,此时由于比重增加表层固化剂下沉,下层固化剂由于分子量相对较低形成能量差,开始向上流动(打个比方就像烧开水中的冷水与热水),当下层固化剂到达表面后,又与空气中H2O接触,反应。分子量变大比重增加,然后再下沉,此过程周而复始。当大部份固化剂分子量均变大,溶剂挥发一部份后,分子间的内部流动性就会变差,速率降低,固化剂分子间大体上不再流动。开始形态固定。
3。形态固定后,中上层溶剂尚有机会挥发出去,中下层溶剂由于上层分子的交联,阻力增加所以难以挥发。此时最表层固化剂由于流动性的变差开始与H2O的不间断的吸收,反应,生成胺类后再自聚生成脲类。最终干燥结皮。在此过程进行时,由于中下部溶剂没有好的挥发空间,只有中上部溶剂还在挥发,中上部的溶剂挥发与表面结皮干燥是同时进行的。但是就算结皮后,中上层溶剂还是在不间的挥发,只是速率变慢而已。所以就形成了略有下陷的外观。
4。此后,整杯固化剂的形态基本固定,内部的固化剂会由于之前流动到面时所吸收的H2O继续反应,分子量进一步加大,最终硬化,但其内部仍有很多溶剂并末挥发出去。也就形成了楼主图中的这个琥珀样子了。
5。此分析说明了形成“琥珀样子”的物理与化学原理。还有一个大家都忽视的问题,就是45%固体份,也就是还有55%的是挥发性溶剂,我们出去二者间密度的区别,大置上他们的质量比是1:1左右,(各50%)但按照楼主图片估计,这个“琥珀”的实时质量应该是原质量的65%.出去吸收的水份(打个比方吸收的水的质量有5%)那么也就是还有10%左右的溶剂没有挥发出来。说个是想说明,这个“琥珀”在后期形态还会收缩,因为所剩的10%溶剂最终还是会挥发出来的。
注:这个是我个人的看法,旨在大家学习探讨,肯定有些不对或是解释得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