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众涂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7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胺类对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干性的影响

[复制链接]

0

主题

5104

帖子

42

专家分

涂料人三段

涂料杂家

Rank: 3Rank: 3

专家分
42 分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1 10:4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胺类对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干性的影响

刘始华(上海市涂料研究所)


不饱和聚酯涂料外观光亮丰满、色浅透明,具有硬度高、耐磨、耐热、耐溶剂、抗潮等优良性能。但是,普通的不饱和聚酯涂料,因受空气中氧的阻聚作用而使涂层表面发粘,致施工工艺复杂,应用受到限制。我们通过在高分子中引入烯丙基醚基团的方法,制成了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克服了空气阻聚问题,便于大面积施工,简化了涂装工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应用范围。


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底漆如胺固化环氧底漆,对含有烯丙基醚的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之干性,有不良影响。据此,进行了系列实验,以求对此现象有进一步了解,并对其成因作初步探讨。

一、实

1.气干性不饱和聚酯的制备:用顺丁烯二酸酐、邻苯二甲酸酐、1,2—丙二醇,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和甘油二烯丙基醚等原料,经缩聚反应制成树脂,溶于苯乙烯中,分别制成PE—6和PE—20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


2.环氧清漆涂膜的制作:按下列配比,把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调匀,涂布在载玻片或马口板上。


原料配比:618环氧树脂/二乙烯三胺=10/1;618环氧树脂/651聚酰胺树脂=7/3;6101环氧树脂/651聚酰胺树脂4/1(重量)。


3.底漆涂膜的制作:取601环氧树脂液(50%)、乙烯基四元共聚树脂清漆,氯化橡胶清漆分别与氧化铁红、滑石粉、云母粉等颜料研磨制成底漆,涂布在载玻片或马口铁板上,(环氧底漆使用时加入固化剂)。


4.在PE—6,PE—20涂料中,添加不同胺类及变更其用量,或在上述制作的胶固化环氧涂膜上及其他底漆涂膜上,分别涂布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在不同试验条件下,观察涂层干性。

二、结





I.胺类对PE—20涂料干性的影响


在PE—20涂料/过氧化环已酮浆(50%)/环烷酸钴液(10%)(重量比为100∶4∶6)系统中,加入不同胺类(用量为PE—20涂料重量的10%),调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置于25±℃恒温箱内,观测涂层干性,试验结果列于表1—3。

表1几种胺对PE—20涂料的影响
实验编号
1
2
3
4
5
添加的胺
未加
乙醇胺
二乙醇胺
三乙胺
N—二甲
基苯胺
25℃
2.5小时
涂层透明
×
涂层发白
×
涂层发白
涂层透明
×
涂层透明
6小时
×
×
×
22小时
/
×
×
/
×
3天
/
×
×
/
×
4天
/
×
×
/
×
5天
/
×
×
/
×
注:本表及以后表中,符号×表示涂层发粘,△表示涂层触干,○表示涂层已干。
                       
表2不同叔胺对PE—20涂料干性的影响
实验编导
6
7
8
9
添加的胺
二甲基乙醇胺
三乙醇胺
三乙胺
N—
二甲基苯胺
25℃
3小时
×
×
×
×
5小时
×
×
×
23小时
×
×
28小时
×
×
/
30小时
×
×
/
/
3天
×
×
/
/
4天
×
/
/
表3
胺添加量对PE—20涂料干性的影响
实验编号
10
11
12
13
三乙胺添加量
未加
1%
2%
4%
25℃
时间
2小时
×
×
×
5小时
×
×
23小时
/
×
×
2天
/
/
×
涂层发白
×
涂层发白、发花

实验结果表现,在过氧化环已酮—环烷酸钴固化的PE—20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中,添加胺类在超过一定量时对涂层干性产生不良影响——使涂层表面发粘,特别是含有活泼氢或羟基胺类的影响尤甚。


1.胺用量对PE—6涂料干性的影响


1.变更钴液的添加量


在PE—6涂料/过氧化苯甲酰/N—二甲基苯胺(重量比为100∶2∶1)系统中,添加不同量的环烷酸钴液(溶液的重量百分浓度为10%,环烷酸钴的钴含量为8%),分别涂布在载玻片上,余漆于盛器内制成浇注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观察涂层和注件的干性,结果列于表4。



表4
钴液添加量对PE—6涂料干性的影响
[tr][td][/td][/tr]
实验编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钴液用量(克)/1克涂料
0
0.02
0.04
0.10
0.14
0.20
0.40



2
×
×
×
×
×
×
×
4
×
×
×
×
膜有绉皮
膜有绉皮
膜有绉皮
20
×
×
×
×
/
/
/
24
×
×
×
×
/
/
/
48
×
×
×
×
/
/
/
72
×
×
×
×
/
/
/
0.5
←内部胶结,表面发粘局部用涤纶薄膜覆盖———→
3
←有薄膜覆盖处,注件表面已不粘,未覆盖处表面仍粘———→
20
←无薄膜覆盖处,表面仍发粘—→←未覆盖处,表面亦不粘—→
24
×
×
×
×
/
/
/
48
×
×
×
×
/
/
/
72
×
×
×
×
/
/
/
(小时)
0.5
×
×
×
×
×
×
×
1
×
×
×
×
×
×
×
3.5
×
×
×
×
×
×
×
4
×
×
×
×
×
×
×

注:表4—5中,室温为24℃,烘温为75~80℃。


实验结果表明,用过氧化苯甲酰/N—二甲基苯胺固化的PE—6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涂层内部(特别是厚涂层或浇注件)胶化迅速,而涂层表面发粘,(若用薄膜覆盖以隔绝空气,则涂层或注件表面亦不发粘),如果在系统中添加环烷酸钴液,并超过一定量时,涂层表面亦不发粘,但涂膜易产生绉皮,且颜色深。


2.变更N—二甲基苯胺的添加量


在PE—6涂料/过氧化环已酮浆(50%)/环烷酸钴液(10%)(重量比为100∶2∶4)系统中,添加不同量的N—二甲基苯胺,分别涂布在载玻片上,余漆在盛器内制成浇注件,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观察涂层和注件的干性,结果列于表5。


表5
N—二甲基苯胺用量对PE—6涂料干性的影响

实验编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N—二甲基苯胺用量(克)
/1克涂料
0
0.03
0.05
0.10
0.15
0.20
0.40
胶化
时间
2小时
12分
1小时
8分
1小时
6分
1小时
34分
1小时
32分
3天后仍
有流动性
3天后仍
可流动
20
0
×
×
×
×
可流动
液体
72
/
×
×
×
×
稍能流动
可流动
2
×
×
×
×
×
×
×
3.5
0
×
×
×
×
×
×
20
/
0
0
×
×
×
×
48
/
/
/
×
×
×
×
72
/
/
/
×
×
×
×














0.5
0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实验结果表明,在用过氧化环已酮/环烷酸钴固化的PE—6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中,添加N—二甲基苯胺对涂层干性有不良影响,超过一定量时,涂层表面长期发粘。在加热条件下,胺对干性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


III.不同底漆对PE—6和PE20涂料干性的影响

1.聚酰胺固化环氧涂膜对PE—20涂料干性的影响
按6101环氧树脂:651聚酰胺树脂=4∶1(重量)的比例调配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经不同时间自干或烘干后,在环氧涂膜上再涂PE—20涂料,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观察涂层干性,结果列于表6—7。
表6
在室温自干环氧涂层上的試验
实验编号
28
29
30
31
32
底面漆施工
间隔时间
立刻涂
3小时
5小时
1天
2天
PE—20涂料接触
的底材
环氧涂层
环氧涂层
载玻片
环氧
涂层
载玻片
环氧
涂层
载玻片
环氧
涂层
2小时
×
×
×
×
×
×
3小时
×
×
×
×
×
5小时
×
×
×
/
×
×
18小时
×
×
/
×
/
×
/
×
3天
×
×
/
×
/
×
/
×
4天
×
×
/
×
/
×
5天
×
×
/
×
注:表6—7中,室温为25℃。

表7
在经烘烤或紅外灯照后的环氧涂层上之試验
烘烤条件
红外灯照射
烘箱烘烤
实验编号
33
34
35
36
PE—20
涂料前,环
氧涂层先经
烘烤时间
1小时
3小时
1小时
3小时
实验条件
室温
灯照
(40℃)
室温
灯照
(40℃)
室温
(50℃)
室温
(50℃)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载玻
环氧
涂层
1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5
×
/
×
/
×
×
/
×
/
×
6.5
/
×
/
×
/
×
/
×
/
×
/
×
20
/
×
/
/
×

/
×
23
/
×
/
×

实验结果表明,聚酰胺固化的环氧涂层,对涂在其上面的PE—20涂料干性有不良影响——使涂层表面发粘,若环氧涂层先经过适当时间烘烤,则此影响减小或消除。


2.不同底漆对PE—6涂料干性的影响


于不同胺类固化的环氧清漆和色漆涂膜上、乙烯基类和氯化橡胶类底漆涂膜上,分别涂布PE—6涂料,在实验条件下观察涂膜干性,结果列于表8—9。

表8
有无环氧底漆的对比試验
实验编号
37
38

*84—8环氧底漆
20分钟
×
1.5小时
/
2小时
/
2.5小时
×
18小时
/
×
3天
/
注:*84—8环氧底漆(自制)用601环氧树脂/651聚酰胺树脂作基料。



表9 PE—6涂料在不同涂膜上的干性試验
实验编号
39
40
41
42
环氧清漆
环氧色漆
1*铁红乙烯底漆
3*铁红氯化
橡胶底漆
二乙烯三胺
固化618环
氧树脂
651聚酰胺
固化618环
氧树脂
703环氧铁
红保养底漆 (已二胺加成物固化)
84—8铁红
环氧底漆
(651聚酰
胺固化)
(小时)
19
×
×
24
×
×
/
/
/
/
48
×
×
/
/
/
/
72
×
×
/
/
/
/


注..表8—9中,烘烤温度为75~80℃,室温为24~25℃。


实验结果表明,用胺类室温化的环氧涂膜,会使PE—6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的干性变

差,或使涂层表面发粘,面色漆的影响比清漆小。我们还发现,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与聚
酰胺固化环氧底漆配套,两种涂膜间附着力较差,使用中易脱层。乙烯类和氯化橡胶底漆,
对PE—9涂料的干性,基本无不良影响。

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在固化成膜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化学反应:


(1)自由基聚合反应(在涂层内部)[1][2]


(2)自动氧化反应(在涂层表面)[3]


树脂大分子中所含的烯丙基醚,在金属皂(特别是钴皂)的作用下,和干性油体系一样,与空气中的氧发生自动氧化反应而交联成膜。它使得不饱和聚酯的空气阻聚问题得到了克服。


由前述实验结果——对过氧化苯甲酰/N—二甲基苯胺固化的PE—6涂料浇注件,内部易胶结固化,若用涤花薄膜覆盖,则表面不发粘,否则经3天后注件表面仍发粘;而对于过氧化环已酮/环烷酸钴固化的PE—6涂料浇注件,即使不用薄膜覆盖,注件表面亦不发粘,说明在过氧化环已酮/环烷酸钴固化系统中,环烷酸钴既对过氧化环已酮在室温下分解生成自由基起着促进作用,又对聚酯大分子中的烯丙基醚,经自动氧化反应交联成膜而使涂层表面干燥这一过程起着催干作气。[4]


综上所述,在涂层表面,大分子的烯丙基醚,在氧的参与下,发生自动氧化反应交联固

化成膜,环烷酸钴起催干作用。

过渡金属元素的原子之价电子层有(n—1)d、ns、np等九个能量相差不多的原子轨道,其中有的是本来空着的、有的是可腾空出来的,即有能接受孤对电子的空轨道。此外,过渡

元素的离子半径较小,核电荷较大,因而接受电子的可能性较大,即具有吸引配位体的能力,较易形成配位键。因此,过渡元素具有很强的形成络合物的倾向。钴是一种过渡金属元素,具有形成络合物的强烈倾向。钴离子是络合物的形成或中心离子,能与具有孤对电子的作为电子对给予体的配位体(例如脂肪族胺、芳香族胺等含氮配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络合物。Co(II)络合物的配位数为4或6,Co(III)络合物的配位数则常为6,而且,在简单盐中以二价钴盐比较稳定,但在络合物中却往往以钴(III)络合物比较稳定。当在涂料系统中添加胺类后,钴离子便与胺形成络合物,抑制了钴的催干作用,使钴无法完成输氧任务,影响了自动氧化反应,致涂层表面发粘;当增加钴皂用量,至胺全部与钴离子形成络合物,钴超量后,钴的催干作用又继续发挥出来,使涂膜的氧化反应加速,此时涂层表面又不会发粘了。
三、结

1.胺类对PE—6、PE—20等含有烯丙基醚的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之干性,有不良影响——使涂层表面发粘。


2.增加催干剂环烷酸钴的用量,虽可消除胺的影响,使涂层表面不发粘,但涂膜易产生绉皮,且颜色深。因此,为室温固化含烯丙基醚的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应采用过氧化环已酮—环烷酸钴固化系统,不宜采用过氧化苯甲酰—N—二甲基苯胺—环烷酸钴固化系统。

3.胺类抑制了钴对涂层表面发生的自动氧化反应之催干作用,从而对涂料干性产生不良
影响。

4.胺类室温固化的涂膜,会使含烯丙基醚的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涂料的干性变差,或使涂层表面发粘(对颜料份高的涂料影响较小),因此,应选用非胺类固化的环氧底漆或其他底漆,与之配套。


参考资料


[1]H·V·Boenig,Unsaturated Polyester:Structure and Properties,Elsvier,Amsterdam,187—188(1964)。


[2]渡边忠,涂装技术,51—64,1970年7月临时增刊。


[3]L·A·O′Neill and R·A·Brett,J·O·C·C·A·,48(11),1025(1965)。


[4]刘始华、钟金松,化学世界,(3),69—70(198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13321818232
QQ:10541898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众涂料网 ( 沪ICP备11020344号-1 )

GMT+8, 2024-5-13 11:56 , Processed in 0.1062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