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8-4-6 10:11:46
|
只看该作者
水性聚合物体系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特性
2. 溶胶和凝胶
溶胶(sol)是无机或有机物粒子在液体介质中均匀分散形成的一种胶体(Colloid)体系[15]。在胶体科学中,溶胶分散体的粒子大小一般在1~100nm之间。溶胶与胶体体系一样,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的分散体系。如果分散介质为水,则此分散体系就称为水溶胶。
悬浮体和溶胶虽然都是固体分散在液体介质中,但二者粒子大小相差很悬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差也很大,但这里不对此进行讨论。高分子溶液的溶质分子大小通常在胶体分散体系的范围内,但高分子溶液与溶胶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1) 高分子化合物能自动溶解在溶剂中,而溶胶粒子不会自动分散在分散介质中;
(2) 高分子溶液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而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3) 高分子溶液是均相体系,没有明确界面,Tyndall效应弱。而溶胶是多相体系,体系内存在大量界面,Tyndall效应强;
(4) 高分子溶液的粘度要比溶胶大得多。
凝胶(gel)是胶体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由于溶胶是个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因此在适当的条件下,溶胶或高分子溶液中的分散颗粒相互联结成为网络结构,分散介质充满网络之中,体系成为失去流动性的半固体状态的胶冻,处于这种状态的物质称为凝胶。凝胶普遍存在,如果冻豆腐、明胶、橡胶和硅胶等。
凝胶是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既显示出某些固体的特征,如无流动性,有一定的几何外型,有弹性、强度和屈服值等。但另一方面它又保留某些液体的特点,例如离子的扩散速率在以水为介质的凝胶(水凝胶)中与水溶液中相差不多。实际上,凝胶的内部是由固-液(或固-气)两相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分散介质是连续的,分散相也是连续的。
在范德华(Van der Waals)力、氢键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凝胶的内部形成三维的网络结构。因此按网络结构的形式,可将凝胶分成四种类型,如图1-1所示。在水性涂料体系的不同处理和加工过程中,这四种不同凝胶结构均可见到。
图1—1 四种凝胶网络结构[14]
图中:
(a) 球形质点相互联结而成的骨架。在水性丙烯酸涂料中,如果采用气相SiO2作为增稠剂,就会形成这种凝胶结构,从而达到增稠的目的。气相SiO2颗粒越细,表面能越大,形成凝胶结构所需加入的粒子浓度就越小。一些具有大表面积的纳米粒子如纳米SiO2粒子、纳米TiO2粒子等也会在水性涂料中形成类似的凝胶结构。
(b) 棒锤体或片状质点搭成的骨架。例如,水性涂料中经常使用的无机类增稠剂如膨润土、凹凸棒土等具有层状或针状的结构,在水性介质中能够形成此类网状结构,从而使体系具有一定的结构粘度, 表现出有一定的触变性能。在受到剪切力时, 网状结构破坏, 凝胶结构被解除,因而具有可逆性。
(c) 线性高分子形成的网络结构。例如,水性涂料中常用的纤维素醚类增稠剂在溶解于水后,其分子链上的羟基与羟基之间、或羟基与水性之间通过氢键缔合,形成此类凝胶结构,从而实现增稠水性涂料体系的目的。在强剪切力的作用下,此凝胶结构被破坏,体系的粘度降低;当体系静置时,又会回复凝胶结构。
(d) 通过化学键形成的不可逆的三维网状结构。例如,在热固性水性涂料如双组分水性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的成膜过程中,体系连续发生两个结构上的变化:
凝胶化 玻璃化
多官能团组份 ─---→ 溶胶/凝胶网络 ---─→ 玻璃态网络
凝胶化的形成是由于成膜组分间发生固化反应并生成三维体型聚合物的缘故。凝胶点之后,体系产生不溶性的凝胶,涂膜出现相分离现象;而当涂膜从凝胶态转化成玻璃态时,其分子的运动性能及宏观性能如粘度、传质系数等极大地降低,成膜组分间的反应速率也随之降低,甚至不再发生反应。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化学过程。
(待续) |
|